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君匋先生于1927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任音乐美术书籍编辑兼装帧设计,先后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刊>、叶圣陶主编的<妇女杂志>、周予同主编的<教育杂志>、杨江主编的<学生杂志>画封面、题头、尾花;后为鲁迅的<艺术论>、<十月>、<死魂灵>等作书面,深得其赞赏.此后,郁达夫、郑振铎、胡愈之、巴金、周作人、曹禺等名家皆请钱君匋创作并设计书封面,一时有"钱封面"之称.累计到20世纪90年代初,钱先生的书籍封面作品约有1700件之多.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与鲁迅、郭沫若等同属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大师级人物.茅盾的早期文学生涯是从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开始的,他起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随着"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致力于向中国民众翻译和介绍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茅盾与郑振铎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等文学和翻译专业团体,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中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 民国大刊<小说月报>大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历时十余载,在新文化运动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刊.论及这份划时代的刊物,学界特别推崇它的前两任主编沈雁冰和郑振铎先生的编撰之功.  相似文献   

4.
浙江平湖人徐调孚(1900—1981),从20年代到70年代做了半个世纪的编辑工作。他平淡的一生中,却在近代以来中国三家主要的出版社,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和印痕,也算是少有的佳话。因之他的编辑生涯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商务印书馆时期,一是开明书店时期,一是中华书局时期。商务印书馆时期为10年。他从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函授学校部,大约是经人介绍给张元济遂得以补习生资格转入编译所,约在1921年参加编辑《小说月报》,与那时在商务中的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等交往甚密,成了朋友。在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他是主要的助手,并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郑离任去欧洲游历,留下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1](1898-1958),又名铎民,小名木官,字警民,号西谛,福建长乐人,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被派在上海火车站工作,后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创办<儿童世界>,主编<小说月报>.  相似文献   

6.
赵家璧与新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家璧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编辑了一系列的文艺丛书.在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之前,赵家璧主编了<中国新文学大系>10种,这套总结"五四"以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成就的丛书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赵家璧这一时期还主编出版了<良友文学丛书>39种,<良友文库>18种,<中篇创作新集>10种,<苏联童话丛书>3种,<现代散文新集>7种,<翻译文学丛书>3种,<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若干种等.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与邹韬奋皆为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编辑舞台上足足工作了65个春秋,先后编辑出版过如<小说月报>、<公理日报>、<中学生>等数十种报刊,编著、审定的图书不计其数.邹韬奋先生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月报>等7种报刊.  相似文献   

8.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编辑思想对中国现代编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编辑思想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就颇具雏形。他所坚持的编创结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译介西方文学,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突出的读者意识等编辑思想,为现代期刊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小说月报》的编辑上,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见证了《小说月报》走向辉煌的开端,也见证了《小说月报》不得不改革的痛苦.他身上带有的过渡性质色彩,让他成为了那个时候旧式文人向新式文人过渡的典型.分析王蕴章两次编辑《小说月报》的经历,考察他所作出的各种编辑选择,我们能看到旧文学的编辑向新文学编辑转型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老照片     
叶至善 《出版史料》2004,(4):F002-F002
父亲列名发起文学研究会,作文支持《小说月报》之革新,都由郑振铎先生通讯接头。1921年3月,父亲始访沈雁冰于其上海鸿兴坊寓所,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思路之精密与知识之广博,又得见其弟沈泽民先生,亦一强毅英挺之青年。闻说郑振铎先生亦已莅沪,乃相约于次日游半淞园,商量创刊《文学旬刊》,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并摄影留念。父亲站于右边,沈雁冰席地而坐于其前,郑振铎坐于中间, 旁一少年即沈泽民。  相似文献   

12.
董瑾 《编辑之友》2006,(4):76-78
沈雁冰,即茅盾(1927年发表小说《幻灭》时始用此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在1921~1922年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对该刊全面革新,使其成为五四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纯文学刊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办刊思想基本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发展格局,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探讨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特点及其中蕴涵的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小说月报》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日拜读了方厚枢先生<听老编辑讲那动人的故事--<编辑之歌>编辑札记>(载<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2期)一文,得知方先生的近况:八十有二高龄的他仍在为主编<编辑之歌--怀念远去的英才>文集的工作忙碌.  相似文献   

14.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编辑的身影.巴金最早的小说<灭亡>,是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叶圣老逝世时,巴金在唁电中深情地说,"圣老是我一生最敬爱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韦君宜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范 《编辑学刊》2004,(5):41-44
韦君宜(1917-2002),湖北建始人,编辑家、女作家.1934年在清华就学期间,曾任<清华周刊>编辑.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的编辑.在她的主持下,<中国青年>成为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953年她担任<文艺学习>主编,取得巨大成功,与<旅行家>主编彭子冈、<新观察>主编戈扬、<文汇报>主编浦熙修一起被誉为新闻出版界的"四大才女".1959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0年后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为缓解文革造成的书荒,她主持了近50种文学名著的出版工作,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社复兴的先声.韦君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她的<老编辑手记>,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中关于编辑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等方面的讲话和文章,是我们学习韦君宜编辑思想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初,青年茅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成功地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对推动我国文学期刊由近代向现代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疑,这也是茅盾编辑出版人生中光辉的一页.茅盾主编并成功地改革<小说月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强烈的读者意识是其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他作为作者和编者的主体意识中,读者意识始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郑振铎为我国编辑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几乎可与他在文学、学术上的贡献相提并论 ,因此 ,我们完全有必要对他的编辑思想、编辑特色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