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 《华章》2010,(20)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现状堪忧,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高校教育,大学生内生机制,社会培育三个方面探讨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公共精神的培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关系着高校能否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还有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欠缺、价值观念偏差、实践参与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情怀欠缺等方面。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推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共精神的确立与发展、克服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精神,主体是公民,客体是社会公共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公共精神的精神和路径展开,以大学生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首先阐述大学生公共精神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提出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途径。公共精神的塑造应更多地源于学生自身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共情,而非仅仅依赖传统课堂的教学和教师灌输。因此,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实践体验,以提高他们的社会敏感度,并通过体验式学习建立社会责任和社会承诺。通过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知识构建和躬身实践等教学策略,实现了体验式学习与公共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注意一些关键要素,包括为学生提供目标明确的教学指导、建立多方协同的社会网络,以及营造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6.
公共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价值观念与精神风尚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其马克思主义素养中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尤显重要。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素养与公共精神的关系及对当代大学生培育的必要性上进行分析,并在路径选择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但大学生主观认识能力存在偏差、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矛盾显现。对此,提出了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坚实的公共精神理论支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公共精神价值观;优化改善社会环境,开拓健康的公共精神成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变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同性恋现象在当今大学校园客观存在,并有扩大趋势。大学生同性恋现象的诱因有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社会、高校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化解同性恋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道德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转型社会的一些特殊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公德失范的现象。有必要对教育体制进行调整,改革道德教育方法,建立社会公德底线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民主、法治、公正和服务的公共精神,把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作为高校服务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切入点,把公共精神的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给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完善奖励、制约和惩罚机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需要充分的物资保障,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公共精神的彰显和培育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精神利器和重点任务。疫情应对中,大学生公共精神突出表现为理性与冲动并存、网上与网下联动、坚定与困惑交织等基本特质。疫情防控形势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体现了新思想对青年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诉求,彰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吁求,促进了大学生成熟成长与全面发展。回应与契合时代要求,激发与融入时代课题,耦合与超越时代现状是疫情防控工作的致思取向和践履指向。  相似文献   

12.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价值意蕴包括: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特点是主流上较为积极,同时存在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有几个现实困境,包括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欠缺、家庭成长教育的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原因的消极影响等。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路径是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担当培育氛围、健全高校担当精神培育主渠道、实施科学的家庭担当养成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自我担当教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发展需要公共精神的养成。公共精神是随着社会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形成的,具备法律、政治和伦理三层含义的现代公民是公共精神承担的主体,而公共领域的生成是公共精神发生的场域条件。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美德,它超越于个人私利,自觉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公共义务,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形成的首要条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整个社会养成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责任意识即公民在参与公共领域生活时所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行为。它体现了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利益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无论对于自身健康全面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280名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为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从而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个人互为补充的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5.
高永蓉 《教书育人》2012,(24):152-153
一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内涵所谓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就是指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培育方式等的针对性,即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因时间、地点和受培育者自身状况的差异而实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育,从而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具体要求有:(一)培育对象的针对性培育对象的针对性是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  相似文献   

16.
徐锋华 《教育探索》2013,(1):117-118
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公共意识不足、权利意识过重、缺乏自律精神、行为能力缺失和参与意识不强等。"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包括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师的公共意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和加强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践进程。当下,全媒体生态系统的部分失衡,周边环境的浊化,不良观念的泛滥,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导致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贫困。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净化全媒体生态环境,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大学生群体中"坚实的核心"等路径,不断培育并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融媒体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触媒"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融媒体中充斥着消费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符号化特征和物欲的恣意放任化特征。本文建议从加强思想教育、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传播消费环保思想、推崇绿色消费文化,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全方位思政引导,利用高校学科优势、普及金融常识树立理财意识,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培育健康、积极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9.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承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注重整体精神培育与和合理念教育等优秀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形成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沈浩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85-285
本文从外部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问题、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从高校教育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