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6-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IV-GMM模型测度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纳入空间因素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和“资本-劳动力禀赋”是人口老龄化影响科技创新的两个中介效应。同时,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对其他省份的科技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在老龄化时期,应该注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老龄人口再就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权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空间自相关、趋势面、空间引力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运用GWR模型探究其背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且两极分化和层级差异较大,总体呈东北—华北—华东区向西南—西北区层级式递减的发展态势。(2)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地域内部分异明显,空间格局基本呈倒ζ形趋势。其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东北区与华东区空间联系强度明显,形成黑龙江—浙江—安徽空间三角强联系及陕西—山东、山东—湖北、陕西—浙江交叉强联系的空间分异格局。(3)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资本强度、互联网+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农村经济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对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由负向影响效应转为正向效应,区域开放程度对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化的时空演变进行刻画并对科技创新对绿色化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绿色化水平逐年提升,二者的时序演变具有显著相似性;(2)科技创新和绿色化在空间分布上均由"大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小差距高水平"的特点转变;(3)科技创新通过资源利用效应、投入产出效应、知识外溢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对区域绿色化起到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算了2012—2018年88个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实证考察了其区域差距、分布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国家高新区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内、区域间差距均呈现持续扩大态势,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距是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②总体、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国家高新区的TFP指数均明显提高,多极分化现象日益消失,但区域差距逐步增大。③由内部构成因素分析可知,技术进步差距是国家高新区TFP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④由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总体、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资本积累差距对总体、中部、西部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差距对总体、中部、西部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金融差距与国际化差距对总体、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国家高新区的TFP增长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专利授权总量为主要指标,基于省域空间单元,采用变异系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区域视角探索1985-20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并呈现出高水平和低水平两大空间趋同俱乐部;(2)区域创新类型的空间转移与创新水平的差距关系密切,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3)邻域的创新水平明显影响区域创新差异的演变,但这种作用存在不对称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变弹性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运用随机前沿技术研究了2008—2012年面板数据,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对软件产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最大,科技经费的贡献次之,增加人力数量对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为负。3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创新效率空间分布没有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态势。人力资本结构对创新效率具有复杂的影响,中高端人才为主、低端人才为辅的钻石型人力资本结构更适合中国软件产业。  相似文献   

8.
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2001—2011年间我国区域信息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间,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绝对差距逐年上升,相对差距上升后有所回落;我国区域信息产业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信息产业增长也存在差异,并呈现增长的高值(高—高)与低值(低—低)空间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系统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层次,两大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处于低耦合协调的状况,尚未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层次;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中趋向均衡,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系统的劳动力、资产和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上游环节。基于此,提出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把人才和资金作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重视上游环节在科技...  相似文献   

10.
陈立泰  梁超 《科研管理》2014,35(11):178-186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模型,以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将环境污染作为投入要素纳入城镇化效率评价体系,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角度测算了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镇效化率,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和市区规模等因素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比较而言,考察期间经济、空间及社会城镇化效率较高,人口城镇化效率较低,各类型的城镇化效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为东高西低的状态。(2)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对人口及社会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均为正,而市区规模对前者的影响为负,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市区规模对经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也为负;产业结构和市区规模对空间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为正,人口密度为负。最后,本文建议,应通过统筹协调各影响因素来提升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盖美  杨苘菲  何亚宁 《资源科学》2022,44(5):927-942
厘清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37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级现象,较高水平地级市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②分维度来看,时间上,2010—2019年各维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活力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5.63%;农业科技创新增长幅度最小,仅达到0.61%。空间上,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他维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发展不均衡。③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信息沟通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负溢出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罗君  石培基  张学斌 《资源科学》2020,42(3):474-485
明确区域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推动人口高质量集聚。本文以多源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重心、标准差椭圆、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土地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群整体、县、乡(镇)和栅格尺度对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兰西城市群人口呈现规模小、流动性弱、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和城镇化率小幅缓慢增长等基本特点。②人口重心略微西移,人口分布“西北—东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其中兰州市显现出人口集聚的“虹吸效应”。甘青两片人口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甘肃片区人口密度中南部高、北部低,青海片区人口以西宁为中心向其他县域“圈层”递减。③海拔是影响兰西城市群人口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地形因素,人口分布的高程梯度效应和河谷盆地集聚指向明显,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400 m的中海拔河谷盆地内。多尺度、多视角的研究结论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区域人口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以31个省域作为空间观测单元,对我国1997-2009年期间区域创新的空间差异和演进特征进行广泛测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区位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时空演进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在考察期内呈现出稳定的递增趋势;我国区域创新的区域间差异在考察期内不断减小,整体区域创新差异的不断加大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且东部地区对整体差异水平的贡献率最高。全局的Moran's I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基于局部Moran's I和Moran散点图的LISA分析进一步刻画了区域创新的局部空间模式及时空演进态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溢出及其空间局限性对于区域创新时空演进模式的贡献和推动作用,分析结论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科技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专利授权总量为主要指标,基于省域空间单元,采用变异系数、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空间效应的视角来探析1985—2013年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格局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差异整体上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并呈现出稳定性较强的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2)区域创新类型的转移与创新发展水平的差距密切相关,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3)邻域的创新环境明显影响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邻近效应主要发生于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区域间。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空间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法和似不相关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受空间外溢影响而削弱,同时创新呈现显著的外溢效应,农村人力资本能有效调节区域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部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偏小,但外溢效应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出现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东部更具备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的条件;另外,东、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本呈边际报酬递增的规律,以及东、中部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该结论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城乡收入比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01年以来,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淮海经济区市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特性较显著,具有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性,西南部为显著HH区,东部沿海为显著LL区;提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发展经济可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城镇的投资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华  周德群 《科研管理》2012,33(1):10-18,26
本文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2000-2007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效率具周期性波动演化特点;东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快,赶上并超过了中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具有绝对和条件收敛特征;全国和东中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条件收敛显著,绝对收敛特征不明显;考察期内工业结构、对外开放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政府影响力具有负向作用。研究结果为国家及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科技孵化创新系统划分成资源子系统、孵化器创新绩效子系统和创客创新绩效子系统三部分;基于协同度模型,对全国31 个省市区2009-2016年科技孵化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区域创新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政府支持为门限变量,建立门限回归模型,对“众创”背景下科技孵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支持作用进行非线性检验。结果表明:(1)孵化产业协同度与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产生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受自身上一期绩效正向影响,受上一期邻近地区绩效的负向影响(2)本地区孵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与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存在直接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3)产业协同度的长期效应小于短期效应。从短期看,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从长期看,直接效应大于溢出效应(4)政府支持负向调节科技孵化产业协同度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5)在孵化产业协同发展作用的过程中,政府支持存在非线性作用,其强度增加会削弱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若干产业政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性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过程动态性,进而带动创新空间格局的演化。通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对2005-2015年我国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区域创新产出呈现出空间集聚的阶段性特征,2011年成为空间集聚态势转型的重要节点;第二,创新集聚程度呈现东中西地带差异;第三,区域创新产出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扩张趋势,但区域拉动力不足;第四,区域创新要素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区域创新市场需求及区域创新环境对整体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正面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区域创新政策调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