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发展要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向,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恢弘历史进程中,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她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赓续传承,有利于筑牢长期执政根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贯彻落实“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需在回答“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中厚植人民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指导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人民性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理念和新时代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实践。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的核心要义。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增进人民的文化福祉;推进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坚持“以文化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开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秉持的价值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并开拓了发挥人民主体性的广阔空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宗旨,它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但它的理论意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展现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中创新发展。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智慧,理解新时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论意蕴,对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战略部署。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民主到人民民主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政党领导民主”的发展逻辑,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围绕“遵循逻辑起点、掌握历史主动、贯彻战略要求”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领导人民民主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大势,掌握领导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境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统一,探索民主新路和勇于自我革命相结合,健全制度体系和提升民主效能相促进,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7.
区分实践活动与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是深化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关键。唯物史观创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理论阐释是对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是分离的,尤其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被遮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超越,其先进性在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确立并趋于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8.
彭泽平  曾凡 《教育科学》2021,37(4):10-18
中国共产党农村教育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缩影,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先手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教育实践主要历经引领与改革、主导与调整、整顿与探索、深化与协同、治理与统筹五个历史阶段.百年来,党的农村教育实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坚持"为农民服务",推进农村教育公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在新时代,党的乡村教育实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统领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共建的格局中,构建"三治融合"的农村教育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坚持核心在“人民”、重点在“全”、落实在“过程”;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在于政治上是坚强保证、方向上是正确引领、道路上是必由之路、制度上是根本保障、方法上是根本依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并对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新的概括,具体概括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二是正确处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三是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地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从而凸显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实践主体、接受主体、创新主体、评价和检验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科学分析人民群众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科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现实逻辑中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坚定党的根本宗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两个百年"目标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中探析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之维上使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愈加凸显,在历史之源上使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愈加闪耀,在实践之度上使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解决愈加紧迫。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个基本内容,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指向,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指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学遵循,是推进"四个伟大"的根本方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14.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2023年高考命题政治与法治方面的情境关注点和考查切入点。民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要科学认识和评判。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民主新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遵循重要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道路。其特色表现在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整体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形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在文化上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持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与力量,都在于服务人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初心使命。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践行群众路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既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淀了丰富内涵,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呈现出新的时代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彰显,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中,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表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着力点,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得以有效保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表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指向,将党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是“为人民服务”的民生表达。这些表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以贯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共享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由谁共享"的问题。我们在践行"共享理念"的过程中人民不仅是实践主体,更是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在实践"共享理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的"幸福感"为发展标准,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近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历史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演变,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延承,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理念传承、作风传承的实践逻辑中阐述“人民至上”的发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理念进行解读,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者,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20.
人是社会的主体,但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全面阐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是实践创新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