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从分析传媒类高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性、情感上的起伏性、信念上的功利性、意志上的软弱性、行为上的滞后性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入手,进而分析了造成其特点的原因—学生来源广泛且思想复杂、心理断乳的不适应、社会环境的不良诱惑、社会实践的缺位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主旋律为中心的认知教育;以"三贴近"为主的情感教育;以红色文化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意志教育;以日常养成为主的行为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应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三个维度透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信息获取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动态过程考察不够、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把握不准等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模型”为参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认识效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以学生主体性研究为抓手,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以获得感提升为核心,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时政知识构建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时事教育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引导学生的政治行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运用时政资源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基于心理预期而对教育供给生发出的一种能动的正向感受性。教师应遵循获得感“认知情感—行为—价值”生成逻辑,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偏差、教育供需矛盾和实践学习及评估工作不到位问题,采取于主客一体中推进需求侧改革、以“效为根本”促进供给侧改革、以具身学习及评估深化学习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课程,它囊括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固有的教育行为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这一课程在认知与情感上都存在偏颇,从而忽视了这一课程的"成人"目的。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成人"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系统的学习理论,更在于对理论的内化和作用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人"目的的有效完善有待于加强,并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划分纷繁复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始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现实中的个人”.人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所处的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永恒主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活动环境中,个体的认知环境是基础、情感环境是核心、意志环境是精髓.同时,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选择环境和交往环境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环境.  相似文献   

7.
论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培养、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学习经历等方面具有独特风格,其意志、认知、情感、人格发展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关注较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文章就如何培养理工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已迫在眉捷。本文从传统爱国主义四要素出发,从分析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入手,多渠道地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大学生的认同身份上,从微观层面将大学生认同的心理要素解构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进而提出基于大学生认同心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知导行":培养理性、纠正偏差、提升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在考核评价中推崇"知行并重":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品行并重、考核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结合、考核方式上静态与动态互补。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四种要素构成的,四种要素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高校只有通过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纪观教育、创造观教育才能形成完备的德育教育体系,最终推动高校德育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曾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148-149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审美心理与一般的心理活动有区别,也有共同之处。即都需要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四方面的心理要素参入。因此,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意志和审美人格四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思想政治课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为了达到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的高度统一,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备课、教授、课堂学习、学生自学四个环节,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和整合,它们反映了心理过程的不同侧面。认知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内心体验,情感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人与事物的关系,情感伴随认识活动和意志而出现,情感构建,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语文学科的情感构建,则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情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三个方面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就属布卢姆所提出的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则属于情感构建的范畴,实施情感构建能够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偏重认知变化而忽视情感变化的状况,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进行情感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被分为认知、情感两大领域,即以语文知识种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这正是从认知与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果把这些情感因素定在高级情感的层次上,它应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和活动感。下面就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的情感内容作粗浅的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熊伟 《湖北教育》2003,(16):35-36
渗透教育是运用渗透法对学生智能、素质、情感、认知、意识、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和新形势人才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对高校加强和搞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 实施渗透教育的理论依据 在高校德育过程中采用渗透教育,不是由人们的主  相似文献   

17.
<正>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本文拟就从人的个性主观因素之一即自我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来探究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 一 自我意识是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对自我的存在、自我的思想、情感行为、能力、个性特点的认知、领悟、感受、评价以及调控,也是主体对自我在环境中所处的地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作为文化载体,必然会将社会当前所出现的边缘人群现象折射出来。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就是这种折射的反映。为了重视和搞好对他们的教育和帮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做到:认知上的人学原则;情感上的人性原则;意志上的人权原则;行为上的人格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五个阶段、三次转向基本上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现实,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求、内容供给、载体形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定位上表现为“四个亲近”,在内容上表现为“四个价值”,在方式上表现为“四个兼顾”。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更加突出青年学生的需求,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感受力”;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力”;明确青年学生的使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力”;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能否真实认同和自觉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能否得到发挥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掌握他们对事物的心理认同过程,积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认同机制,将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