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的结构,简言之。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处理文章“局部”和“整体”关系的艺术。关于结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明确指出:结构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刘勰的这段话全面地阐明了结构的重要作用,即结构总揽文章之众理,统摄文章之首尾,确定材料的取舍,连缀一个个语段,从而把文  相似文献   

2.
现在谈论文章结构问题的著述很多,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结构是“骨骼”,是“间架”;结构的具体内容是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共六项.只是关于结构的性质说法不同,“组织构造”,“组织形式”,“思路问题”……各自为说,又互有异同.然而,这几个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因为我总觉得,“骨骼”说难免以繁作简、似是而非之嫌;“六项”论恐有零打碎敲,主次不分之失;关于性质诸说,虽各有道理,却又似乎各执一端,缺乏应有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目标诠释】 美国哲学家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文章的主题似人之“灵魂”,文章的内容似人之“血肉”,而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架”。骨架至关重要,没有了健全的骨架,灵魂将无法寄托,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说: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的功用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这并没有总结出虚词在表达神情上的积极作用。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杨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文章要求传神,因此语气高低缓急、抑扬轻重大有不同,而“虚词一乖,判于  相似文献   

5.
王贵兴 《阅读与鉴赏》2009,(8):56-56,13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新颖的题材、创新的结构,还有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靓丽,文章文采飞扬。讲究文采是美化作文语言的“不二法门”.是做好考场作文的制胜宝典.也是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学之优良传统。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缺少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流传也不会久远。刘勰说:“文温以丽,可谓乎一字千金。”除了强调文章要惜墨如金。唯陈言以去之处,还应讲究词藻和语言的优美。使得文章得于柔和之美。  相似文献   

6.
韩愈说:“将军要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用“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来比喻文章的蓄势是非常恰当的。“文如看山不喜平”,自古以来,写文章就讲究蓄势。蓄势,作为一种写作技法,在文章写作的结构安排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的结构虽不排斥简约、自然的形式,但注重点染情状、烘托气氛、蓄足势能,造成“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态势,则更容易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研究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1978年来教育本质论争中存在的问题 1978年来的教育本质论争,参加人数之众,发表论争文章的报刊之多,论争中观点的分歧之大,高居同期所有的专栏讨论之首。论争中提出的主要论点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论争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汉字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形体结构所做的分类。此种名称的提出虽在20世纪,而其研究则自汉字学产生之日起就已开始。此如许慎“文”、“字”和“六书”、张怀瓘的研究、杨慎的“经纬”、戴震的“体用”、王筠对“体用”的具体实践等等;至于当代,其研究则更为繁盛,如“三书说”自沈兼士之萌芽、唐兰之发轫、陈梦家刘又辛之阐发、裘锡圭之总结,还如“四书说”、“五书说”、“新六书说” 以及当代汉字构形学之结构类型观等等。对此进行综述性的回顾于汉字形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麟书同学的文章《爸爸的影集》,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特色。写文章,在围绕主题选材之后,就要考虑材料的安排,即文章的结构。组织结构,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曾把写文章比作“工师之建  相似文献   

10.
这篇课文文字浅近,学生一读就懂,教者可根据“浅则深之”的道理,巧妙地组织教学过程。首先,宜从“以读促写”角度深化,组织学生仿写。第一步弄清文章写作特点。文章特点一是先总起,后分述,条目一清二楚。二是本文的材料选自“生活小事”,给人信手拈来,不费气力之感。尤其是题目说“二三”事,实际上选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文章拟从前人之见入手,分析其“境界说”的自然基础、基本内涵以及对其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以期对“境界说”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文章拟从前人之见入手,分析其“境界说”的自然基础、基本内涵以及对其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以期对“境界说”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曾有计划地探讨文章思路培养的问题。文章思路的培养问题,我过去一直不够注意、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自觉地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代自序)》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是说“遵路”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把握文章的精髓,领会文章的奥妙。学生也只有“遵路”“入境”,才能理解内容,激发感情,把握结构,学到技巧。一、思路问题的引起古人曾说,文章要有物有序。“物”就是指思想内容,“序”就是说文章要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中所说的“结构”与结构主义者所说的“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文章或作品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方式,后者则指一个派生出整个广为流传的哲学思潮的关键词;前者讨论的是文章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后者则含括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理论乃至认识论和哲学。因此,前者实际上只是后者所含括的一个部分而已。然而既是部分与整体,则必有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二者之间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和探讨,可以居高临下地理解写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会给写作教学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6.
古人是十分重视文章的立意的。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把文章的“意”比作三军之统帅,说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如没有主帅的“乌合之众”,这充分说明了文章的“意”对一篇文章所起的统领全文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优劣取决于结构和创新两个方面 ,而这两个方面是影响文章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文章的结构、创出新颖的精品佳作呢 ?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优化结构1.结构要完整。书画运笔有先后 ,乐曲演奏有始终 ,一篇像样的文章 ,也应当有头有尾 ,有一个中间的过程。元代评论家乔梦符曾说 :“作文亦有法 ,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清代戏剧评论家李渔也说过 :“写文章犹若工师之建宅 ,务需考虑周详。”可见写作过程中的开头、结尾、中间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马虎。文章的开头要新颖 ,苦心研究 ,或者用诗、歌词和排比句式开头会引…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很重要,这里说的“段”,是指“自然段”和“逻辑段”。“自然段”它是指作者在表达内容时,由于间歇、强调、转折、过渡等情况造成的文字停顿。在文章形式上,它有明显的标志:一段开头空两个字的位置,另起一段时要换行。“逻辑段”是指文章思想内容表现的先后次序,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和人的思维发展的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反映。“逻辑段”实际上就是我们读文章、分析炙章时常说的“结构段”、“意义段”,也有把它称作“部分”的(如说文章可分几大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20.
照应,是指文章中的前后关照和上下呼应。它属于篇章结构的范畴,是文章线索清晰,脉络贯注,达成“整体性”的重要手段。 每篇文章,都有一条受中心思想制约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把各部分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使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行文时总力求做到瞻前顾后,此呼彼应,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说的那样:“启行之辞,逆荫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例如《桂林山水》开篇便直入正题,交代全文线索:“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