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习作教学常常方法陈旧,脱离生活实际,舍弃生活的源泉,习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习作而习作"的怪圈,造成习作说假话成风,这一切都是学生生活抛弃习作、习作教学背离学生生活带来的尴尬。教师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炼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应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融入生活,点燃习作激情;实践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相似文献   

3.
习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应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融入生活,点燃习作激情;实践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相似文献   

4.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学生参与习作教学活动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真情实感地表达,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享受生活,运用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抒发个性化情感内涵,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赵霞 《小学语文》2012,(1):46-48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尊重学生习作感受,关注学生习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一种好做法。  相似文献   

7.
王文芳 《江西教育》2003,(13):22-22
“生活化”的习作,就是让习作走进生活,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并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的质量。一、“生活化”的习作内容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是为生活而作的,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素描平凡生活,启迪习作思维,促进其真情表达。一、串联生活,摄取习作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中并不缺少学生习作的内容,关键在于怎么去发现。因此,教师要紧紧地串联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启发思考,让学生自然地从生活中摄取习作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求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关键。它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一是要把学生的习作演化为"生活"即真正的日常生活;二是要把习作演化为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整个习作实践活动中都是为了实现"生活中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生活作为习作内容,有意识地将习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找准习作与生活的切人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他们身边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于生活的情境,激发习作的欲望和浓厚兴趣,更好地诱发学生习作的情趣。  相似文献   

12.
习作应当给予学生抒发体验、表达情感的自由空间。不拘形式地自主表达感兴趣的生活,让学生的个性各放异彩,绽放千姿百态的花朵,是习作教学的追求。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习作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开放习作题材选择使其贴近学生生活,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激励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13.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生活,所以精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学生习作。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习作表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作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4.
高淑昌 《考试周刊》2013,(50):48-48
让学生习作反映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就是要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让习作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生活习作”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生活与习作紧密结合,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写生活的作文,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绿色评价”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小学生心理特点,用清新、亲切、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习作,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作文。一、课题的提出1.当前,学生习作中虚假作文现象比较严重,缺少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力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习作教学,以激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赋习作教学以生活的气息。2.《语文…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习作是最具个性的创造活动,是人的个性的尽情张扬。生活是铸就学生习作个性的熔炉,生活化的习作是彰显学生个性的窗口。因此,习作就是让学生反映生活本色,要让学生亲近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见证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使习作个性激扬。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写真话,吐真情"的基础,习作是学生喜怒哀乐畅所欲言的殿堂。但一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痛。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导致小学生习作出现了"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习作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为生活所用,应充分发挥作文的交际功能。真正体现它的实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这样的定位,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习作的主动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使习作课堂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9.
贝燕飞 《广西教育》2012,(17):30-31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原则,开放式习作教学就是将习作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0.
钟爱华 《成才之路》2022,(14):87-89
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体现习作的本质追求,对此,教师要有整合、优化、创新、拓展的意识,引导学生捕捉生活元素,适时融入生活素材,丰富习作内容,让写作充满光彩和感人的力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如何让学生科学合理搜集写作素材,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生活感悟,如何进入习作的情感世界,这是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探究语文习作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