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理科第19题,是一道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立体几何经典题目.考生普遍感觉此题较难,答题情况很不理想,与命题者的期望值相差甚远.那么,这道试题有哪些特点?考生解答时有哪些典型错误?产生这些错解的根源在哪里?针对这些,有哪些备考建议?以下是笔者的浅见,愿有益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贵刊86-6发表了《对于一个习题的看法》一文.陈继武同志认为现行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立体几何》中的一道习题:“平面ABC外一点P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O是△ABC的内心,求证:OP⊥平面ABC.”(P52习题第18题(2))是一道错误的命题.其实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否则课本P32例1:“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的变式题,形成命题的一种趋势.这类试题以课本例习题为基础,变化题目中的题设或结论,形成一类源于课本、较课本更为新颖、灵活的中考题.新版《几何》(第三册)P66例1已被众多省市作为命题的原题.  相似文献   

4.
立体几何开放题是相对中学数学课本中有明确条件和结论的封闭型题目而言的.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立体几何的开放性试题.本文介绍立体几何中开放题的若干题型,并对其进行剖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开始阶段,对于一些用公理、定理从正面论证比较困难的立体几何问题,常用反证法.反证法的基本步骤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这个假设,再利用某些正确的命题,经过推理导出矛盾的结论.这个矛盾可以与已知条件或其它真命题矛盾,也可以与假设矛盾,还可以相互矛盾.由此断定“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命题成立.下面举例说明适合用反证法的一些典型题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语文味、鲜活的生活味、浓浓的人文味. 一、以课本为基础,注重语文视角的延伸 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取材逐渐淡出课本,以至于一线教师慢慢忽视课本,淡化课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今年的北京卷力图扭转这种趋势,回归课本.这体现在:一是命题材料的出处回归课本.语音题、默写题及名著阅读题(选材《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出自课本.二是题目的答案出自课本.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题,不难发现基本遵循了"稳定大局、控制难度、改革探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难度有所降低,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试题大多源于课本习题.课本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和思维模式,运用这些典型题目解答问题,具有巧妙、简捷、明快的特点.下面以数学课本必修2《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习题为例,谈谈课本习题在高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中《立体几何》(必修)以下简称课本)P.31第11题: 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如果斜线和这个角两边的夹角相等,那么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这是一道安排在三垂线定理后的题目.笔者不用三垂线定理,对这个题目作出证明.然后将这个命题演变,得出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再利用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对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作一个简捷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高考数学题常出常新,令高考数学试题丰富但不重复,新颖但不偏怪,灵活但有章可循.如果我们在高三总复习时,认真研究一些历年高考题,重点分析一下命题的思路,就会知晓高考数学试题是怎样由命题专家精心锤炼而成,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数学注重基础,《考试大纲》也明确强调考生要注重基础,因而紧扣课本出新题,是命题方向之一.课本习题通常都是命制中档题的“原材料”,特别是2005年广东省高考试题为能体现课程改革的导向,一定会加大中档题目的比例,所以关注课本是决胜高考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就与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往年部分高考题是怎样从课…  相似文献   

10.
在某些数学命题的题设中,有时不明确地点明已知条件,或在明确条件中还可能隐去一两 个条件,这种隐蔽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我们称之为"隐含条件"。对隐含条件学生解题时往往被 忽视,造成解题错误或者解题过程繁锁,或者认为题目缺少条件而束手无策.本文就怎样发掘题 中的隐含条件,捕捉解题的"蛛丝蚂迹",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现行六年制重点中学课本《立体几何》有这样一道习题:平面ABC外一点P到三角形ABC三边的距离相等,O是三角形ABC的内心,求证:QP⊥平面ABC.(P.52习题第18题(2))本人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其原因是在"平面外一点P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之条件,不一定能推出QP⊥平面  相似文献   

12.
立体几何计算题在课本中的份量历来是比较多的,以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数学课本《立体几何》为例,计算题的份量占了一半,其中还不包括用计算方法来证明的命题。所以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题教学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计算题并非纯粹是“计算”,其中还包括一系列的几何论证和推理。计算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  相似文献   

13.
在辅导学生平面几何总复习时,把一些互有关联的几何题目放在一起,作为例题或习题,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证几何题的能力很有好处。下面,我举一组互有关联的几何题,这些题目中,有两个题(第一题和第七题)是全国统编教材上的习题,从课本的选题目的看,第一题(初中数学课本第四册复习题七第12题)是作为巩固所学定理的基本习题,第七题(复习题七第23题)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定理进行证题的能力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其余各题是在这两题的基础上经过类  相似文献   

14.
高考命题,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且“不拘泥于大纲”。有些题目,命题者就是通过设置一些诱答情景制造迷惑,来对考生进行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因此复习时习题讲评中的错误分析,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现选几道较为典型的习题,分析其错误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重点中学《立体几何》课本P101练习第二题的图形如同十年制学校高中数学课本第二册P73练习的第二题的图形一样,是一个错误的图形。原题及图形抄录于后: 把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相等的条件,用祖暅原理的形式叙述出来。并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下册)“二项式定理”中,选编了一些有关二项式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间关系的命题.这些命题的证明方法灵活、抽象,技巧性较强,学生证题时颇感吃力,甚至束手无策.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急于促使学生追求命题的证明,而以“杨辉三角”(图1)为模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其行、列各数间的某些特殊关系,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试算、比较、分析、抽象、  相似文献   

17.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领导的命题组经过苦心思索、反复推敲的精心之作,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认真分析研究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考试题年年翻新,但万变不离“本”,课本是高考题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近年来,以课本中的题目及其变式题作为高考题的趋势愈加明显。 一、直接沿用课本中的题目作为高考题 考题1:(92年全国统一高考(26)题)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_1的长度为d,在直线a、上分别取点E、F,设A_1E=m,AF=n,求证:EF=d~2+m~2+n~2±2mncosθ 此题直接选自《立体几何》P_(42)例2,然而许多同学在学习此例时,只记住例题的结论,重点放在利用结论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而忽神证明过程,因而导致失分。 二、将课本中题目仅改动数字作为高考题 考题2:(90年全国统一高考(21)题)有四个  相似文献   

18.
仔细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命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原型,下面以立体几何为例寻找这些题目的踪影.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以《立体几何》课本关于“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中仅有的两个课本习题为例,谈谈以典型习题为中心,逐步渗透,多向发散,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上所作的一些尝试. 题1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a、b,把这个三角形沿斜边上的高折成直二面角,求两直角边夹角的余弦.(立体几何课本第50页第13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给出2023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分析,然后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结合各地试题中的经典题目和自编题,给出2024年高考立体几何客观试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解答题两类题型的12个命题视角,探寻高考命题的规律与趋势,更好地把握复习的方向,突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