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2.
立足和还原《苏州园林》的“序文”身份,有助于教师厘清如下两个问题:作者与苏州园林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如何看待教材文本中略显仓促而简单的结尾.很大程度上,《苏州园林》的有“序”解读,才是《苏州园林》教学解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3.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4.
从词句解读以及苏轼的密州经历、志向情怀和词的风格等方面分析指出耿锋贤老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中以“炫耀”“招摇”来解读“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狩猎中的豪迈之举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在解读《范进中举》时,侧重于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同时将人物形象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分析,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类人的存在,所以也就影响了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文章侧重于将《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从身份地位角度以及与范进亲疏远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辨析,从而对文本主题进行更趋向于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徐岩 《小学语文》2010,(3):50-52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磨”教材 教师首先要做文本的知音。因为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个词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思与心血。在每次备课时,我都会认真解读文本,深究细研。在细读文本时,我要求自己先做作者的“知音”。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是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课文。学者们对这篇课文从题目、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艺术等多方面作了解读分析,语文教师对其教学内容也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独特的叙述视角等。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文本独特的构思及写作特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姚平 《语文天地》2014,(2):18-19
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遵循的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路,这是从“意思本位”出发来解渎文章的。但笔者认为,合理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只有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9.
在文本解读中渗透语用学的观点,既可通过话语实体的语言文字满足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可通过语用主体的作者意图实现其“人文性”。《安塞腰鼓》在用词选词、语句结构、句式形式和修辞艺术上有着比一般语用意义更为强烈、显豁和深刻的突现形式,是语用解读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陈婷 《现代语文》2014,(8):27-30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存在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诗词时“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的弊端.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着力加强该课程的有效性.开展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有效性教学,采取专题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师备课时应充分细致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深读透,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以“四三二一”为要点的条理清晰的教学,分别从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文本主要涉及的三个地点、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一个主题的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在教学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但文本解读仿佛是个无底洞,要“解”的地方太多,要“读”的资源太多。文本解读,有无章法可循?笔者以为,文本解读要遵循以下三“点”,下面结合《黄河的主人》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4.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故事,被收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寓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28篇教学设计及2篇课堂实录显示,当前《愚公移山》教学存在忽视文体属性、教学过程模式化的问题。文章基于文体视野,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并为《愚公移山》"教什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好的语文教学依赖于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技艺要求。从单元整合角度出发,建构学习任务群促进教材理解;借助具身认知理论支架进行深层解读,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认知;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归文本探求深层意蕴,在这种递进式的文本解读中,师生与文本的距离逐渐缩小,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通透,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把“教学”提升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茹志鹃的当代短篇名作《百合花》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必读篇目,在审美认知和革命情怀两方面都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影响了几代人。文章简述了它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并以李建军、张清华和许子东等学者的经典文本解读为例,提出教学《百合花》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度”。《百合花》的课堂教学,要采取艺术性与时代革命精神相结合为主导性思想的教学思路,认为守正和创新要辩证地进行,这才是教学中要切实坚守的正道。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字出发,围绕文本关键词,探寻《三峡》之文脉,指出“至于”“则”“每至”分别为文本由峡谷至夏水转换的文脉枢纽、从夏至春冬转换的文脉枢纽、从春冬至秋转换的文脉枢纽。作者借此三词,激活了一篇文,让三峡依着壮美、静美、凄美的美感梯度前行。  相似文献   

19.
一、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1.“解读”的基本内涵。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解读课文,这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职责。“解读”本来就是一门学问,有的按照日常的口头习惯称之为“解读学”,也有称之为“读解学”。蒋成璃教授在专著《读解学引论》中指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就教师而言,对文本解读是备课功夫的第一件事情,因为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媒介。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