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没有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读与写较为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小语大纲要求,为适应现代语文教学新模式,笔者尝试了“读·悟·写”的语文教学三部曲。一、学习理论阅读与写作都是一种认识活动,前者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认识活动,后者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直接认识。读是基础,写是目的,由读悟写就是将“语”真实地变为“文”。条件作用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S(剌激)和R(反应)之间的关系,在“读·悟·写”各个学习情景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剌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3.
读找錏     
读找錏陕西吴周健技校《语文》(劳人社二版)选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我的一天》一文。文中有一句话:“别列兹尼克夫制”工厂全体工人……”(P13),初读之以为“制”之“”乃一种化学元素,忽然想起化学元素表上“氩”乃氩气之氩,非金属也,即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课”,这当然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自然联想”。其实,“语文”包含的何止“语文课”?我认为,“语文”的“语”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文学”等。“语”用嘴,“文”用笔。今天人类之所以有高度发达的文  相似文献   

5.
徐同林 《现代语文》2006,(4):121-124
语能给我们什么?似乎什么也不能,尤其在此讲求实用、实惠、实在,盛行功利的当今。于是,就出现一种见怪不怪的悖论——语“无用”,“难学”,“无效”,所以就不必学,自然也就不用教了。学生不学——老师难教——校领导也就认为大学语课(中小学必修,且不详论)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了。大学语的逐步边缘化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甚至焦虑与讨论。(参见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走向边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日;刘擎《中国大学语正处于“紧急状态”》,《新京报》2005年11月2日: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新京报》2005年11月3日;刘成友《从大学语到大学人》,《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相似文献   

6.
“茧”字将养蚕和受贿两件事关联起来——选择事物属性,进行适当延伸。此文还需要升格:文末一语,出自“局长”之口,从前文找不到依据;此话应由执法者说出。标题应改为“作茧……”,关联养蚕和受贿两件事。  相似文献   

7.
纵观我国古代以来的教学,有几位先生给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法、修辞等,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他们照样能培养出像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武这样的文学大家。古代的先生们,有一点共同点就是倚仗一个法宝──读,熟读.熟读正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它作为抛弃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是“文”之“本”,也就指出了“读”的重要。 一位老教师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开始读…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说“语”与“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对立而统一。多年来,我们对“语”与“文”不加区别,以为书面之“文”与口头之“语”完全一致,这是很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10.
注重“学”,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儒家那里,为“学”过程与成人过程无法分离:“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也首先以“成人”为目标。荀子之论“学”,其内在之旨同样是“学”以成人。在突出“学”的同时,荀子又强调“积”(为学的过程性),进而将“学”以成人与“积”以成“圣”联系起来。荀子同时区分身心之学与口耳之学,身心之学以“美其身”为指向,后者意味着达到自身的完美、提升自身的德性。在这一意义上,身心之学同时表现为“为己之学”。口耳之学则停留于口耳之间,仅仅为了示之于人,从而流于“为人之学”。对荀子而言,唯有身心之学(为己之学),才构成了“学”以成人、“积”以成“圣”意义上的真切之“学”。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说:“天下无错不成书。”《红楼梦》亦莫能外。谓予不信,请看几例:△人民文出版社一九七四年版三十七回,为探春之别早“蕉下客”,黛玉戏谑说:“庄子说的‘蕉叶复鹿’……”此语错误有二:①将“覆”误作“复”。“覆”在这里是掩蔽、遮盖之意,而无“复”意;②“蕉叶覆鹿”语出《列子·周穆王》,《庄子》中无此语,不当让黛玉出此洋相。  相似文献   

13.
印沙·脱佛·脱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篇明确标有“印抄佛文”之题,其格式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是以“夫旷贤大劫,有圣人焉;出释氏官,名薄伽梵”之语开篇,内容、语句基本相同,《大藏经》的《印沙佛文》之第二篇即此类原型;第二类则无固定框条,各各有异。其中4篇的断代依据是:P.2255V 记载了一次檀那之会(即布施大会),圣主“躬亲出廓,印金相而脱沙”,陪同者还有皇太子殿下与良牧杜公、麦须节儿、蕃汉部落使等人。从出场人物可定为吐蕃朝之际,“圣主”乃指赞普。据“皇太子殿下”可知此赞普既非可黎可足,亦非达磨。可黎可足无子,所以立其弟达磨为主;也正因可黎可足无子,死后继承人之争导致吐蕃的内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要想提高写作听说能力,必须以读为基础。读作为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主要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曾祥芹语)。叶釜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滨,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只有学生自己读:体才能从多方面受益。”划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阅读的本质总是读。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 。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语文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简言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叶老的话抓住了“语文”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文教学的综合思考湖北张文海一汉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至今说法不一致:一说是指汉语和文字;一说是指汉语和文学;一说语文,口头说的是语,写下来的是文(叶圣陶语),也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对汉语文性质的确认,关系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运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