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体诗有四种基本句型和平仄格式,从实际组合看,句有八种不同的句型,联、绝,律分别有十六种不同的平仄格式,近体诗的句型和平仄格式是从众多句型,平仄格式中优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五、七言格律诗。掌握这类诗的格律,对于正确理解诗意和正确朗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许多人都觉得平仄格式难记。其实平仄格式(这里只讨论五、七言律绝和五、七言律诗),只要记住两种基本句式,就可以推导出五、七言律绝和五、七言律诗的全部平仄格式。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推导法”。这两种基本句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绝句由两联四句构成。这两种句式分别为五言绝句中两的联出句的格式。根据联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可推导出各自的对句,从而分别组成一联,即:  相似文献   

3.
应用数学四阶矩阵描述五言诗组句结联的集合,并用聚类分析法将矩阵内五言诗二、四字位平仄一致或相异的句簇与唐代律诗句、联的声律规则进行对照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符合唐代五言律诗声律规则的句、联聚类在句中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同和联内第二、第七字平仄不同的句簇中.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po,ozopo句簇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zo,ozopo句簇中.二、四同平的"平平仄平仄"句不是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两字位置的互换,是"特拗而律"的特别律句.  相似文献   

4.
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一、律诗的基本句式(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这是五言律诗的,七言律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丁)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6.
五律首句仄起平收式的平仄变化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似文献   

7.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律,联有联律,联律还比较复杂,在本文不准备详述,只就有些同志提及对联和格律诗的对仗有何异同的问题,简述一点个人意见,以供参考.下面先讲共同点.第一,两者的出句对句字数相等,相应部分平仄相对,出句末为仄对句末为平,词性与词组结构相同.例如杨应琚的广东博罗罗浮山酥醪观楼联:“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与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仄平平仄  相似文献   

9.
平仄是构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平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有:只有四个标准句式;平仄相间,两平或两仄为一个节拍;"对"和"粘"是组句成诗的方法;句末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一般只押平声韵;首句平仄决定全诗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有些可以变通,有些必须避忌,有些拗句要救。  相似文献   

10.
拗救     
《现代语文》2006,(3):24-24
诗律术语,要桥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体“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痛,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1.
用“三二原则”(即无变格的五律平仄律构成须是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且尾部不能是三平或三仄 )及部分传统方法可简便地判断出近体诗的平仄律 ,并可分析出“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的确切条件。讨论“二四六分明”也具有判断古代入声字转化为今平声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学报考汉语言文学的同学都免不了要过《古代汉语》这个“鬼门关”,它之所以难学难过,是因为它远离了我们现实生活,并且它又不是光靠背诵、记忆所能奏效的。在《古代汉语》中诗词律部分又是难中之难。下面我就诗的平仄部分谈一点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小技巧,提供给广大同学。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其实每首诗不过由四种句式组合而成。其中五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们姑且把它定…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14.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犤衣裳犦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读“CHáNG”,理由有三点:一、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对平仄声调的安排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诗人正是通过平仄交错来构造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按七律的平仄格式,此诗为“仄起式”,首联平仄声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表示可平可仄),勿庸置疑,“裳”字当是…  相似文献   

15.
杜甫在五言古体诗歌创作中,将近体诗的格律运用到古体诗中去,根据情感需要,赋予古体诗新的格调形式,使古体诗音节上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以两句为基本单位去研究它的格律,其五言古体诗格律上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为基本式,即上下两句末两字不看,前四字保持平仄两两相间,上下相对。另一种为连调式,即平仄比例为五五式或四一式。以整个诗篇去研究,则句与句之间也往往遵循一种格调规律。  相似文献   

16.
反北山嘲潘音达人知进退,曲士岂同谋。尽使藏身去,谁当为国忧?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虎啸雄心在,胡为鹤唳愁。【诗律】平起不入韵式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按:"达""国""藉",为入声字。  相似文献   

17.
大同方言中有许多惯用语性的四字格,这些四字格惯用语与四字格的成语有相同的平仄搭配形式,把两者对比可以看到四字格(包括惯用语和成语)平仄搭配的一些规律:平平仄仄是一种主要的搭配形式;声调搭配拗者占少数;变式更符合自然语言的习惯。大同方言四字格惯用语平仄搭配与四字格成语搭配的不同又可以看到"×平×仄"是四字格一中主要的形式,这种格式更符合汉语实际运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清本<全唐诗>收录的作品,对仄韵五律的声律、韵律进行调查,可知自初唐前期开始,诗人们在探讨平韵五律的同时,就已经对仄韵五律的声律、韵律进行着摸索.从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仄韵五律同平韵五律相比,在实施押韵和粘对规则上是同中有异的,仄韵五律的特点是:(一)首句若是使用仄脚律句,则仄脚字并不入韵,而且第五句使用仄脚律句.(二)首句若是使用平脚律句,则第三句、第七句使用仄脚律句.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之一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被推为倒置的范例,至于因何而倒,则见仁见智了。今有人认为:“只有按倒置句排列,才符合平仄节奏的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否则就不合规律了。”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讨论的。我们先抄录这两句凡十四字《广韵》中的音韵地位,然后比较一下“正序”句与倒置句的平仄。  相似文献   

20.
"四字骈语"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字骈语"是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独特性的一种"四字格"结构,是一种介于成语和自由短语之间的成分.它具有结构成分的成词性、结构形式的相对固定性、结构意义的整体性等特点.可以分为平列型和顺序型两个基本类型.它的内部语序按声调抑扬律(包括平起仄收律、平仄相间律)和四声顺次律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