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丹 《出版广角》2013,(12):82-83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日益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主动了解蓬勃发展的中国。将我国的政治性出版物翻译成英语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译者应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认知方式的不同,将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准则运用于政治出版物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当今的西学东渐已经使西方学术研究范式逐渐渗透到当代我国科学与学术研究领域.相应地.国内学术期刊界正在发生着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3.
谭小麟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引领者,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也是将现代作曲的观念和技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对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静 《出版广角》2016,(2):47-48
翻译出版是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构建良好文学输出体系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译出版过程中读者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了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主流音乐舞台,并使之发扬光大,是广大音乐人孜孜以求,努力探索的。我们发现将中国的音乐理念、音乐元素,运用西方音乐的最新表现形式来体现,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方式。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中西方音乐元素的堆砌,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李黛岚 《新闻爱好者》2010,(10):156-157
置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开阔视野中来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就会发现作品所表现的含蓄而内敛的父子之爱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代表,它不同于西方开放热烈的情感表达。作品还映射出中国式特定的亲子关系:儿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孩子。它区别于西方人讲究让儿女自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并力争让"中华文化"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7.
1866年成立于福州的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其创建初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建立新式海军并培养海军人才。中国近代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毕业于这所学堂,其中不乏中西方文化交流领域的巨擘。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中西方在价值观,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广告的传译,探讨广告翻译的策略,并提出了在广告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平衡的报道比例加大.但由于中国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加之中国崛起对当今西方构成的心理冲击导致西方种种质疑与非难,西方媒体的对华报道仍然存在偏见,尤其是在政治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炒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满语文是清朝时期的"国语""、国文"。在17-18世纪,满语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19世纪以来,满语文是世界汉学的重要内容。辽宁是满语文资源大省,应加紧满语文人才梯队建设,努力成为满语文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究竟能够生产出多少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而不是西方科学的亚流?如同《生物化学工程》那样堪与西方科学堡垒相媲美的首创性研究著述,日本人能生产出多少?如果日本仍然缺乏那种一流的学术成就,而停留在大批量生产二、三流论文上,那日本就没有可能在科学上树立国际威信了。这样回顾起来,学术上的“文化交流”这个用词有些温吞水、不彻底。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文化交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当今的西学东渐已经使西方学术研究范式逐渐渗透到当代我国科学与学术研究领域。相应地,国内学术期刊界正在发生着一场变革。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期刊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太长,1908年出版的《科学汇编》可以说是出现较早的专业期刊^①。但期刊的大量涌现与繁荣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期刊的阵营已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英译图书的出版始于"西学东渐"时期,涉足的领域包括西方社会科学专著、自然科学专著、古典文学等。中译英图书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出版,促进了中西方的学术、文化交流。本文概述了近代英译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背景,分析了教会图书、国人英译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最后对我国近代英文翻译出版业发挥的作用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的翻译家、文学家和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使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的兴起 ,促使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由此形成隔阂和冲突。中国在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 ,弘扬和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 ,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 ,摒弃和反对西方的腐朽、霸权文化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准则 ,为实现“一个世界 ,多种文化”的互通互利、相得益彰的文化交往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中构建中国与世界"和衷共济"的文化形象 我们的对外传播可以从文化交流入手,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虽然这一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消弭冲突,但至少可以使冲突得到缓解,以利于营造和谐世界氛围和和平发展环境.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互动,媒体在履行中外文化交流职责时要把握这个尺度.我们应以平常心态面对中外文化的互动,因为在外部文化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对外部文化施加影响.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不可能从根本上被外部文化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几千年来都是在兼容并包中发展并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们从文化浸透入手,让国际社会在"安全心态"下了解中国,相信中国,认识中国,树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制度化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学校。在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中国学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电报堂、福建学堂等,并将其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这种洋务学堂的开办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学制交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表现为中国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表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过就是到了明末,中国人与西方的交往仍然十分有限。至16世纪末,意大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耻辱,促使国内有识之士到国外文明、西方经验中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由此兴起晚清时期的出国考察热潮,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转变了国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