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紫 《军事记者》2014,(3):32-33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裁。而在军事报道中,消息涉及范围广、比重大、地位重要。采写消息最重要的.是要在新闻事实中选取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关键动态”。其主要特征是:新鲜性、重要性、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3.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如何用短消息反映重大题材?别人已重点报道过的新闻,怎样写出新意?我的切身体会是:细心、用心、精心。2004年12月27日,刊发在《许昌日报》一版的短消息《许昌非公经济连创6个“全国第一”》,就是这样采写出来的。这条消息刊发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没想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6.
颜培华 《军事记者》2009,(12):26-27
2009年7月8日,《前进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偶然发现一个问题特意研制一种产品》。原稿是一篇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报道,但经过重新采写,显得新颖独到,寓意深刻,刊后受到好评。其启示意义在于:好新闻常常蕴藏在寻常的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寻常”之中发现“不寻常”。  相似文献   

7.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8.
农事报道比较难写。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老生常谈。怎样把农事消息写新写活写出情趣来,这是我们应当攻克的一个难题。胶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林丛森、孙西伦采写的稿件《选准突破口,建立增值库,里岔镇玉米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可以说是一篇农事报道的佳作。玉米是粮食生产的大户头。要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就必须走粮食增值的路子。玉米如何增值?作者把里岔镇农民的创造性实践生动地报道出来:玉米棒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采写的《农村水田电费为什么这样高》、《土地在呻吟》和姐妹篇《土地在呐喊》等三篇稿子,先后获得了辽宁省县区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和三等奖。在采写这些稿件的过程中,我们有深刻的体会:关注“三农”必须要做到心到和身到。也就是说,要想报道好“三农”方面的稿件,记者必须要深入到农村去、扎根在农民群众之中,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稿件来。具体要做到:  相似文献   

10.
消息是报纸最广泛使用的体裁,采写消息是记者的主要职责。从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情况看,虽然1990年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很精采的消息,但人们感到,报纸的消息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由此,评委们认为:有必要呼吁报纸的记者下大力气采写消息,采写有分量的消息。为什么说报纸的消息比较薄弱呢?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消息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消息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消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首先要用好标题来先声夺人。如我采写我们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肩题),“阿混”干部难混了(主题》的标题。由于“阿混”干部一词形象生动,肩题交待事实清楚,便博得了编辑的好感。此稿很快被刊登在192年5月26日的《陕西工人报》显著位置。稿件刊登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标题好,文字活。又如我采写的我们公司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配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和上海大众千里喜结“良缘”》的标题,“结良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9日,我采写的消息《严康慧蜗居神农架与金丝猴“共舞”》,可以说是从一个很平常的救人事件中,挖掘出重大新闻价值的典型例子。此稿报道了一位北京女学者扎根鄂西深山神农架,在极其恶劣条件下进行“国宝”金丝猴研究,以及不慎坠崖被群众营救脱险的故事。这篇消息在众多  相似文献   

13.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4.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5.
某报2004年3月7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该报记者采写的消息,列入了该报《好标题竞赛》栏目。报道内容主要为: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一行30人到湖南参观访问。这是自她1981年第一次访华以来第18次来中国访问。文中讲她博学多才,喜爱唐诗宋词,“不仅能熟读成诵,还  相似文献   

16.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17.
去年夏天,我们一行3人前往某直升机团,采写编辑了一大批反映孙凤阳先进事迹的稿件。从7月1日到8月15日,我们先后采写编发不同体裁的稿件57篇,从不同角度集中报道了孙凤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我们采写的消息《某直升机团团长孙凤阳主创我军34项武装直升机训练新纪录》,还荣获了第1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次采写实践,我们深刻感到,要想采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必须把精品意识渗透到新闻采写的全过程,始终保持新闻采写的最佳状态,精心打造富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接受这一采写任务后,我们的思想压力很大。因…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我采写的消息《“高山花园”成为台湾农民的创业乐园》一文,不仅获得了第十二届福建新闻奖二等奖,还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同志的表扬,他在2006年下半年到闽西调研时高兴地说:“我在你们的《闽西日报》看到了台湾农民到永福创业的消息,省政府及时派人调研后确定永福为全省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记者,要深入下去,善于在新闻“富矿”中提炼出闪光的“金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1991年2月16日,《天津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采写的《羊年第一“羔”》现一场短新闻,介绍了“羊年”天津市第一个婴儿诞生的喜讯,报道富有情趣.2月20日,又刊登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副院长姜月平写的短文《写给羊年第一“羔”》,介绍了记者采写该报道的有趣经过。我们特将该篇报道和这篇新闻背后的新闻一并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的文艺现象,对也算是“文人”之一种的记者来说,应该是或多或少、或此或彼地总要有些接触。因此写文艺报道,特别是写文艺方面的新闻综述,常常写的是眼见耳闻的一种印象。这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真容易。这要看怎么写。11月5日,人民日报三版头条刊载的新华社记者袁晞采写的《中国文坛舞台呈现多样化态势》的综合消息,就是这样一篇让读者读来叹服、而记者写来又显得十分洒脱的稿件。这确是一个难写的题目。面对街头琳琅满目的小书摊,面对一个个的国内国外影展,面对或唱京戏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