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易人法书     
艺术主张 易人先生认为,人写字,每一局部,每一瞬间,都是独特的思维与动作,书者应把这种独特性融入时空变迁和生命从无到有,再归于无的序列。在观察与表述时,笔下的线条即是心灵的回应,也是对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思索。诗人是通过瞬间的感情悸动,  相似文献   

2.
雷珍民专题     
《今传媒》2009,(5)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自晋唐书法艺术是由甲骨、金文、篆来完成了楷、行、草的洗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无论是农工百业、富家贵胃、将、相、公、卿,均将其作为构筑自我心灵的基础。由于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使其显示了更具生命力的特征。"唐楷之书可谓法度森严"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放飞心灵的独有领域。古往今来,无数书法艺术家容碑铸贴,虚心拓展,探索出许多路子,示范给后学者,雷珍民先生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例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的雷珍民先生,"余幼失怙,典慈母诸妹相依为命,饱受人间艰辛,遍历世事沧桑。故待人接物,得益慈训。仁爱诚信,笃行务实,惟恐有失。而求学治艺则受教于大父鸣道公。《弟子规》、《三字经》、《龙文鞭影》乃髫龀蒙篇。先贤为赋、唐诗宋词继为日课。学书则初摹柳、欧,进而颜、苏、赵、董,兼以隶篆法贴,未当奢望入道,惟乐於斯而日习之"。他习古人之书,悟吾心之法,用书法阐解天真烂漫,无意求工的审美思想,他以春天般的温馨和悦,希望和光明的心灵,沉淫于书法艺术的乐园。雷珍民先生的楷、行书法度严谨,其风格劲健飘逸,...  相似文献   

3.
"诗僧",指善诗的或以诗名世的出家僧侣,也即孙昌武先生所说的"披着袈裟的诗人"。"唐代缁流,能诗者众"。中唐以来,出现了一大批诗僧。刘禹锡说:"自近世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  相似文献   

4.
潘天波  胡玉康 《文化遗产》2013,(6):106-113,158
唐代诗人皮日休《诮虚器》所述"库露真"名实,历来众释纷纭。释其"名"者包括"库路贞"、"库路真"、"胡洛真"、"斛洛真"、"库露格"、"库穆什"、"骷髅真"等;释其"实"者包括漆器、游牧民族职官、作坊名、书格、胄甲与马鞯等。本文基于"库露真"的史料、语素、音韵、形制与实物等维度考名责实后发现:在史料与语素上,"库路真"是两个语素;在音韵上,"真"或通"针",唐末有语料显示其有混并迹象;在形制与出土实物上,"真"属于"锥(针)髹"技法。据此认为,"库露真"是合成词,它或为"库露针",它是唐政府供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木胎锥髹饮食酒具,也是襄阳漆贡器生产与唐政府外交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6.
电视是通向世界的窗口。它以自己迅速的传播速度,广泛的复盖面,日益改变着人们通常的时空观念。通过它,人们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电视又是通向人们心灵的窗口。在屏幕前,人与人之间思想、认识、情感的交流增加了,人们的内心活动被更深入地挖掘和表现出来。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常能扣击千万名观众的心扉,产生振颤心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锡雄先生既擅于书法,又长于丹青,还精于篆刻,并且还是一把写文章的好手。所以著名老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专门为他撰写了一首五言诗相赠:"少时擅书名,中年湛金石/霜毫铁笔间,人品见真直/如此忘年交,每憾不多识/相期摄众长,独立树标帜。"  相似文献   

8.
1月4日,我馆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李西宁馆长对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工作进行部署。7日,大众讲坛邀请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王丕琢,为听众讲述布老虎的传说及传统习俗。8日,大众讲坛联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邀请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赖非先生做客大众讲坛,为书法爱好者介绍学习书法的方法。11日,我馆举行"册府琳琅"展厅揭牌仪式,"文明的守望"系  相似文献   

9.
郁贤皓先生在《唐刺史考》的基础上,经过十余载的仔细搜罗和精密考订,撰成三百余万字的大著《唐刺史考全编》(以下简称《全编》),使治唐代文学和唐史者从中获益颇多,故而傅璇琮先生称其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大型唐代文史工具书"。几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10.
由Yoga翻译而来。Yoga是从印度梵语"Yuj"而来的发音,"Yuj",原是指用轭连起,即驾服牛马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一致""结合"或"和谐"。有些人把瑜伽看做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可以使心灵与身体、自我和自然、个体与宇宙实现一种沟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09,(5)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自晋唐书法艺术是由甲骨、金文、篆来完成了楷、行、草的洗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无论是农工百业、富家贵胃、将、相、公、卿,均将其作为构筑自我心灵的基础。由于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使其显示了更具生命力的特征。“唐楷之书可谓法度森严”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放飞心灵的独有领域。古往今来,无数书法艺术家容碑铸贴,虚心拓展,探索出许多路子,示范给后学者,雷珍民先生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例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的雷珍民先生,  相似文献   

12.
案头摆着一册装帧精美的《鸣泰书法》。乍一看到它,我立刻被鸣泰先生书法中那潇洒、劲美、饱满的线条所吸引,内心也倏地涌动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激情过后,仔细玩味,慢慢咀嚼,静静琢磨,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更觉先生书法养眼、醒目,耐人寻味。我与鸣泰先生神交已久,虽近几年少有谋面,但此前多年已对先生书法甚为仰慕。因先生也时有书法作品参加展览,见诸报端,街头巷尾也常见到先生书写的招牌。每每看到先生的作品,心情总是为之一动:好有气势的线条!多么大胆的行笔!其奔放、豪迈、澎湃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在搅动你心中的热血,震撼你的心灵,给你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原以为书法能臻此境地,此人定是终日浸润古帖名碑、笔走龙蛇、挥毫不停之墨客,后来才得知,鸣泰先生是  相似文献   

13.
“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茜  李玲洁 《今传媒》2020,(4):99-100
建构和传播"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是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就"浙东唐诗之路"在当前呈现出形象定位不清晰、信息化投入较薄弱、旅游开发不尽人意等现状,提出建构与传播其旅游文化形象的具体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3):39-42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由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思维模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影视传播的路径乃至其产业形态:"用户思维"让观众全面参与影视创作生产环节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平台思维"在电影生产过程中推动着各种资源的配置,"社交思维"则改变了影视营销的传统观念。互联网思维的背后,是电影产业全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景立华 《青年记者》2007,(12):53-53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相似文献   

17.
沈尹默是当代书坛颇具争议的大师。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及社会名流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如北大教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李书华称其书法为中国第一。彼时的于右任、马叙伦、谢稚柳、陆维钊等众多书家也都盛赞其书艺高超,如谢稚柳在《秋明先生杂诗跋》中称:"秋明(沈尹默号)先生书法横绝一代……以论正书,盖数百年中未有出其右者。"但随着当代书坛审美标准与书法观念的  相似文献   

18.
可爱的诗教     
余鱼 《全国新书目》2008,(Z1):13-13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看来,诗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啻于一本百科全书。是以自古及今,中国人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即便是现下,谁敢说我们不是背着"同一首诗"长大的?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呈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组作品,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让书者与观者在笔墨唱答之间相互致意,共赴一场“游目骋怀”的心灵之约,使书法这门落笔无声、发于心诉于眼的艺术迸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年近八旬的张伯海先生,与中国杂志相知相伴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杂志界每一点微小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光,他是中国杂志走向市场最重要的见证人,是中国杂志与世界对话的直接促成者。2011年元月,恰逢"十二五"规划开局伊始,《编辑之友》走近张伯海先生,倾听他对中国杂志的爱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