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符合旅游者感知需求的信息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力。然而,理念、主体、调研、标准则成了大多旅游目的地构建信息感知体系的主要障碍。必须从提升理念、协调主体、真实调研、拟定标准着手,全面解决项目泛化、目标浮躁的问题,使旅游者能真正感受到“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2.
旅游决策行为研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者如何选择旅游目的地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它的解决,对于认识旅游者旅游决策行为规律和旅游目的地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承担,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本文讨论的是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后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加以缕析:阐述泉州文化旅游相关研究;从文化旅游在访问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性、体验的深度两个维度出发,界定泉州文化旅游者的五种类型并分析其体验偏好;从旅游者体验偏好角度对泉州文化旅游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开展文化体验旅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地震后大学生旅游者对四川众多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重游意愿等问题,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旅游目的地资源质量、感知价值和总体满意对大学生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接待质量和感知价值对大学生旅游者的满意度有很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旅游吸引物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符号的正确解读,会极大地提高旅游体验的效果。而旅游吸引物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其所构建的旅游吸引物系统是从旅游客体着手,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作为检验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的标准。然而,旅游吸引物系统构建实质上是符号的构建和编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符号真实的证明过程,通过编码构建出来的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需要获得旅游者的认同,认同其所展示的真实元素,符合旅游者所追求真实的异化心理,从而实现旅游吸引物神圣化的意义在旅游者心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智慧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因其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基础,与旅游者追求个性化和定制化体验的需求一致,受到旅游业界的关注。景区作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消费的核心旅游产品,其服务质量的水平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及旅游满意度起决定性作用,从智慧旅游的视角出发,以景区服务质量的五类属性为依据,分析智慧旅游在景区的应用和建设对提升景区的服务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校旅游属于文化性体验旅游,它以高校为旅游目的地.对高校幽雅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科研水平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和体验。这种旅游形式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对旅游者文化及精神层面上的熏陶和形象层面上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中的旅游者行为调查,基于旅游凝视理论分析基础,揭示在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旅游者的凝视行为特征。在对旅游者凝视行为的分析中发现,旅游者的凝视行为普遍存在于民族旅游地和东道主之间;旅游者凝视动机的产生源于旅游者日常生活环境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社会建构的差异性,并且这些差异性的强度是影响旅游者“凝视欲”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和决定力量。旅游者摄影遭遇的两难困境将会对凝视对象产生一种不平等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地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以追求精神愉悦的文化享受为主的高层次,旅游的过程成为旅游者经历文化、欣赏文化、体验文化的过程。特别是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目的地文化差异将会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享  李怡锐 《考试周刊》2007,(36):154-156
鉴于自驾车旅游者活动半径较之以往成倍甚至是成百、上千倍地扩大了,那么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自然与非自驾车旅游者有所不同。因而,应尽快研究我国自驾车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特征,以及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条件;开发、建设符合自驾车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以更好地满足这一实力群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深度旅游已然成为时下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通过对“深度旅游”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认为:深度旅游是基于地域文化的、立体式的参与体验过程;缘起于旅游者及目的地自身的发展及互动中;对目的地的启示包括需要实现隐性资源的显性化、旅游资源开发在纵向时间维度上内涵的深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目的地规划、经营、运作及营销等方面的深入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对旅游距离的知觉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的重要条件,由于它对旅游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近似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如何发挥旅游距离知觉的积极作用,抑制它的消极作用,既是旅游目的地关注的问题,也是旅游心理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距离知觉带来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为现代人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导游,作为沟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服务中介,对于提高游客旅游审美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旅游者的美感发展阶段,导游对于旅游者的审美引导,应达到三大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三大目标,导游应注重自身美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包含遗产原真性和原真的遗产旅游体验两个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专家学者、遗产旅游者、东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等四个维度,讨论不同利益群体对遗产旅游原真性的理解与构建,认为专家学者对遗产物的原真性的认知结果是一个客观、可评价的标准,但并非是获得原真性旅游体验的必要前提;遗产旅游者追求原真性旅游体验是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其最终体验的是旅游经营者和目的地居民共同构建的"原真性效果"。文章还着重探讨不同利益群体对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慢理念主导下的慢旅游,以体现旅游者个体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目的,强调深度旅游体验,追求旅游品质,改变了人们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拥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丰厚传统文化内涵及慢节奏生活方式的美丽乡村,具备了建设慢旅游目的地的诸种条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慢旅游目的地,对现代旅游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慢旅游目的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内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旅游者所感知的内江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评估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内江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较为空泛,无法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建议以"大千故里,品味内江"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口号以"大千内江,河鲜之都"和"大千故里,好客内江"对内江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并要注意不同旅游者群体间的感知差异,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市场促销宣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追求休闲和体验元素越来越明显。云南旅游节庆的发展与休闲体验时代,与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背景是一致的。云南旅游节庆在“二次创业”背景下对塑造云南旅游形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云南各旅游目的地要从实际出发,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适当延长旅游节庆举办时间;增强旅游节庆的文化内涵;专业化、操作旅游节庆;丰富和拓展旅游节庆活动项目和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遗产地——黄山、西递、宏村国际旅游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拥有35个世界遗产,但面向世界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明显失衡,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遗产地对外国旅游者缺乏研究,旅游开发与市场营销就难免效率不高。对外国旅游者基本特征、信息传播渠道,以及他们的旅游动机、在目的地参与的活动体验、对文化遗产景点与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调查。意在加深对外国旅游者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的认识.提高入境市场开拓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姜勇 《华章》2013,(14)
山水文学是包含前人多层审美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当今旅游者的审美过程高度契合,其审美特征对后来的旅游者具有导向功能,对景观也具有典型化与艺术化作用,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怀远山水文学资源丰富,其审美特性与怀远旅游文化主题相近,可以将山水文学与景观开发结合,通过文学提炼景观的美学特征,设计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体验部分,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多方学者对"美食旅游"的界定莫衷一是,存在概念泛化现象。这种概念泛化现象将夸大美食旅游者的数量、高估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贡献、忽视美食旅游者的真正需求,对旅游的类型化发展极为不利。文章提出要从美食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和美食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出发,厘清"美食旅游"内涵,以推进小众旅游类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