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在于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2.
朱忠良 《中国德育》2009,(5):22-27,30
人类走向文明是因为理性的觉醒,走向现代化则是因为理性主义的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类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式微了。崇尚理性容易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而遗失道德。道德回归的希望在于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在于通过“思”向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和精神层次的回归,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借助对“凝视”这一关键词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以治学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凝视”为新的切入视角,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社会语境和学术语境下探寻治学道德对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理论建构和策略理解。基于治学道德“凝视”的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理路在于:加强制度设计,建立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新准则;加强法制教育,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的新境界;加强道德治理,建构师生学术道德共同体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回报     
道德崇的是奉献,新时期谈道德回报是不是道德的一种倒退?今天在社会上广泛推行“道德银行”载体,加强公民的道德文明建设,这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作者通过对“道德回报”的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回答新时期倡导“道德回报”的必然性,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必须区分市场经济的两层含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堕落现象,其根由不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而在于市场经济实际运行中人的经济活动。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进步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分离的原因在于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利益障碍”。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把着力点放在教学对象身上,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克服“利益障碍”,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建设与经济利益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道德来自至高无上、亘古不变的“天道”“天命”“天意”“天理”等,而西方的权威说法则把道德说成是来自人内心的最高神圣的律令。二者都忽视了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假患”泛滥案例的分析,指出,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从根本上说,道德其实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中也包括正常的利益关系。因之,解决“假患”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益推动和调节导向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上德”“常德”“广德”“玄德”等思想对价值二元论有着治疗与转化作用。通过对《老子》的上德、常德、广德、玄德进行探讨,并对章句进行疏解与融贯,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由“玄同之道”所领会延伸而来的“玄同之德”的内涵,即“消极澄清”和“积极讲明”。“消极澄清”在于厘清《老子》对儒家仁义礼智的批判治疗之心,不在于简单的反道德或纯粹的反价值。“积极讲明”在于阐述《老子》“和光同尘”的慈柔玄德观。《老子》在“德”加了“上”“常”“广”“玄”等独特修辞,目标在于治疗价值的暴力,活化道德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念、道德权威性与人的自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闫孟伟 《教学与研究》2002,12(11):22-27
当前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质是“道德信念的危机” ,是道德“权威性”的下降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自律性或道德约束力的弱化。道德信念在于人们把道德修养作为自我完善化的精神追求并以此体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和终极性意义。道德信念有其客观根据并赋予道德以权威性 ,它以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为终极价值 ,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自律。社会秩序无非是人们行为的合乎规范性 ,而以道德为主的“自律性”社会规范的不断加强 ,则是现代社会自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的论述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他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设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活,只能培养伪君子。”“个人的道德财富的特点,在于个人的思想、情感、感受和行动的统一。”如果缺少其中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历史“链索”观使其将现实变革意识的基点建立在过去与现代关联的深层文化意义上 ,其重构边城“古典”文化范式的向度在于社会的未来。古典道德意识的美善表达渗透着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基础 ,其道德意义的“秩序和理性”在局限中显示了现代社会基本的最低与最高道德要求的联结。边城人类生命形式的展示和思考折射出生命的现代意义和未来可能性 ,其对人生形式理想的提升和期待同其道德理想必然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的道德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的道德理念是指法律所致力追求的理想的道德价值,即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下,扬善避恶,调谐人的利益关系,并最终求得现实条件下的正义价值的实现。法律的道德理念有三个层面:“扬善避恶”是外在于法律的最高道德理念;“和谐”是内在于法律的上限道德理念,正义是内在于法律的必须追求的道德理念。正义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四种,即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契约正义和程序正义。三层理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传统道德“整体性”与现代道德“个性性”的价值观,并提出了当前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化素质教育,现实的舆论导向,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道德论迥异于孔孟道德思想。荀子在拓展儒家道德思想广度并把道德制度化的同时,也把他律道德推向了极致,而没有为自律道德留下应有的空间,致使道德修为完全依凭外在因素方为可能。其偏失在于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弱化和冻结致使儒家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就意义上的道德践履蹈空,最终置自身于困境。荀子的“歧出”不在于他的现实主义转向,也不完全归因于他的性恶论辩难,而应问责于他对儒家主体自律性道德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道德发展面临困境,原因在于研究生对道德的本质认识不清、价值判断不明,以及在研究生道德教育中出现了道德主体错位。从本体论、价值论、主体论的哲学视角探析研究生道德的内涵、价值及实现主体。研究生道德的本质是指研究生在“个体—学校—学术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秩序下,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为完成有益于自己、他人、学校、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任务而需要养成的合乎人性的内在品德要求及外在行为规范。研究生道德的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学生与学校、人才与社会的互利,以一种善的方式使研究生生活得更幸福。研究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在于树立真正的主体意识,使研究生成为道德成长主体,通过哲学“对话”方式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好生活"与道德理性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理性内在于“好生活”并有利于促进“好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好生活”是基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是一种追问着、构建着、追求着的自主生活,它内含道德理性并藉由道德理性不断得以实现。道德理性是在生活实践中生长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生活实践,通过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建构道德图式、发展道德自我、促成道德反思等,可以促进道德理性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