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汤晓欧 《军事记者》2006,(11):45-46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辨析电视传播中的深度报道(以下简称深度报道),不仅是衡量电视传播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节目水平、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综合性尺度。近年来,随着电视传媒对新闻事件深刻解析的报道逐步增多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反响,深度报道日益引起广大受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研究深度报道内涵的角度提出,深度报道的“深度”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而应从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角看待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这一看法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智媒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深度报道日益式微,而智媒传播的显著特征是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性。因此,从以研究传播技术、文化、社会关系为主题的媒介环境学派视域切入,分析智媒传播技术下深度报道式微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如何重振深度报道,不失为一个既能深刻正视技术本质,又利于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常玲 《记者摇篮》2008,(12):46-47
一张报纸的高度、思想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深度报道水平。2005-2007年,沈阳日报尝试辟出“深度版”,将该版面作为提升报道质量的一个“大项目”来抓,并尽可能将可操作深度报道的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形成一个攻坚团队,再赋予它适度的灵活体制和考核政策,希望以超常规的动作方式实现地方党报深度报道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周怡 《出版广角》2016,(4):71-7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生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深度报道生存转型的参考路径,为媒体有效提升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闻学将深度报道概括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通过电视手段以视听符号对新闻事实所作的包括背景介绍、调查研究、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深层次传播,正因如此,理性思辨应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是多样化的,报道是立体化的,深度报道因节目时间的充实和深度的拓展,更应如此。光具备电视性,即有了视听形象直观、直接、现场性等特点,不注意传播符号的丰富和报道…  相似文献   

6.
朱筱丹 《新闻世界》2014,(6):134-135
深度报道始终是纸媒面对其他媒体激烈竞争的核心优势所在,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条件下,纸媒深度报道需要借助微博等网络渠道进行传播。但是纸媒深度报道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境,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疏导,很容易使舆论朝着与报道初衷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本文以2013年2月《人物》杂志的深度报道《厉害女士》的网络传播为例,分析造成这种传播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纸媒深度报道应对网络传播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周呈思 《当代传播》2012,(3):109-110
什么是政经新闻、什么是政经深度报道?到现在业界及学界都没有形成一个基础概念,本文首先试图解决这一定义及其内涵。微博的普及已在最近一两年内深刻地影响了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具体来说影响程度有多大?政经深度报道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记者和编辑如何应对这种传播变局?如何利用这种新的传播工具来为政经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服务?对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的最大价值在于给读者呈现出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图景,财经深度报道的专业性价值也在于此。新媒体语境下的深度报道既需坚守核心价值,又需要顺应技术和传播带来的变化。情感化的深度报道文本需要媒体组织建立完整规范的把关机制和流程,要特别关注文本发表后,整个传播链条的打通和社会舆论的反应。深度报道领域的融合生产亟待内容形态变革和传播渠道创新的当下,更应关注传播效果的精准化、传播平台的基础设施化。  相似文献   

9.
全新的传播环境下,军队典型人物报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积极适应新时期的传播环境,实现军事典型人物报道的有效传播,是摆在军事新闻人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在这方面,拓宽典型人物与受众间的共通意义空间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解决途径。军队新闻工作者可以积极探索拓宽共通意义空间的方式方法,有效应对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升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而言,深度报道内容生产不仅要求纸媒对新闻事实做出全面、准确的把握,而且也对新闻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媒需要重视发挥出自身在开展深度报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并通过提升深度报道水平与传播长效,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地市党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地市党报也有着许多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深度报道方面因人才、品牌和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优势,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地市党报必须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提升深度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让传统媒体焕发生机活力,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党报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篇深度科技报道作品的传播过程,一般划分为写作和传播两个阶段,包含专家工作、记者参与、媒体平台和读者参与四个环节。在这两个阶段中,写作阶段是根本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深度科技报道的潜在传播力。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写作阶段的两个环节对深度科技报道潜在传播力的影响,认为在深度科技报道的采写工作中,应该把目光前移到新闻作品完成前的阶段,尤其是重视专家贡献和记者贡献两个维度各项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铭 《新闻前哨》2011,(12):77-79
深度报道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媒体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媒体资源实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纸媒体作为时代的感应器,理应对深度报道的发展作深入思考。见多识广的读者渴望看到更加精准的专业分析,富于理性思辨的表达,轻松愉悦、新颖生动的文本。这种期待,对纸媒体深度报道的传播理念、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的崛起,预示着我国报纸报道结构的又一次调整,即从纯新闻报道为主向深度报道为中心的过渡;同时,也是当今新闻传播手段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扬报纸之长的二种较好的报道形式。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走活深度报道这盘棋,是值得每一个报社总编辑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深度报道,一般是重大题材的报道,即人们关心的“热点”,比较棘手的“难点”,左右不是的“疑  相似文献   

15.
纸媒的深度报道是一种内容为王的体现,而从当下的媒介环境来说,纸媒的深度报道也是为应对电子传媒信息传播速度的竞争发展而来的。从深度报道的采写内容上来说,厘清事实就是深度、深度报道不是追求文本文体创新、深度报道的"时效"更多的应该是指读者的阅读心理时效等问题,有利于纸媒深度报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在气候变化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气候变化知识的传播者、气候变化议程的设置者、气候变化问题的监督者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沟通者,新闻媒体要搞好气候传播,须遵循以下策略:提高专业性,进行深度报道;提高针对性,细化报道议题;增强贴近性,提高气候传播吸引力;实现多方互动,提升传播影响力;采取多样化形式,实现气候传播最佳效果;注重全面性,体现气候传播多样化;提高记者专业素质,提升气候传播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报道拓宽的是受众的传播力,而深度报道就是提升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融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与媒介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做精深度报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的采访、深度报道的写作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当前媒体工作者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形式。而目前广播深度报道一般采取记者调查+采访录音+记者述评的形式。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报刊的强项。报刊的深度报道优势体现在深层分析上,以比较长的篇  相似文献   

19.
每一类媒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操作评论类节目(栏目)时,都会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方式。以凤凰工视中文台来说,她规模小,人员很少,资源和设备有限,所以她在实施经营电视评论深度报道的时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以期扬长避短。 一、借机行事 所谓借机行事,就是在研究深度报道的时候,不只关注它的内容构成、主题把握,逻辑安排,还要更多地考虑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方式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率,体现媒介功能。而借机行事,就是时机概念。深度报道的基础点是新闻事实,怎样将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是一个新闻热点在这个基础上延续下去,就是电视评论深度报道的一个基本的思路。时间点控制得好,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2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6,(17):63-63
深度的精英访谈、经典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操作手册,日前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一书,既给深度报道从业者提升报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也给新闻传播研究者把握新闻实践前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该书作者张志安为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