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族的教育和文化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发展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会更加充实。当前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民族教育结构,在不偏废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农牧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培训,并大力培养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社会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即民族素质现代化。在构成民族文化素质的各要素中,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活跃、最富于能动作用的因素。培养和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民族文化素质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传统伦理道德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起了决定性作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工具意义或功能意义,为我们社会文明提供了可靠的心理和理论保证。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以传统伦理道德为重要的历史前提和出发点,但这个起点或基础不是简单的“复印”和照搬,而是一种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阜新市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工作是大力加强和发展民族教育。只有民族教育的蓬勃发展,才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我们认为,要发展民族教育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正确处理发展民族教育与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阜新市的民族教育主要是蒙古族教育。蒙古族人民群众有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强烈愿望,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党和国家关于鼓励少数民族使…  相似文献   

4.
近代蒙古族无神论思想利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吸收了古今中外无神论思想成果,形成了具有近代特点的战斗性的无神论思想。尽管它存在局限性,但在反黄教的斗争中曾经作出过卓越贡献,是蒙古族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和理论环节,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蒙古族离开了草原,变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当游牧文化与城镇文化交融在一起,会出现哪些需要关注的民族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发现,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困难集中在语言障碍上,蒙古族在就业时也受到语言歧视,这凸显语言问题与民族政策影响了民族关系。因此,有必要调整民族政策方向,变民族政策为语言政策,即不给民族本身以政策,而给语言以政策。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自强自立”。这一精神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十分明显,下层民众对“自强自立”的认同也很直截,民族资产阶级对“自强自立”也有深刻理解。形成近代中国“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原因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8,(2):39-42
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就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也就成为民族学校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分析研究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小学部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唤起蒙古族基础教育相关工作者自身的文化传承自觉性,使蒙古族学生在学习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学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能够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对世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可以说民族问题贯穿整个近现代史.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解决。民族问题本身极其复杂,当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掺杂其中时就更为复杂,其复杂表现及原因之一是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解不一。正由于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意见不同,学界各学科对民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讨论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布桑却丹是中国近代蒙古族杰出思想家、学者。他的《蒙古风俗鉴》全面反映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作为一部少数民族文献,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本文从《蒙古风俗鉴》的名物词研究出发,发掘出潜藏在词语背后的蒙、汉、满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蒙古"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游牧部落的总称。顺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踪迹探寻,我们不难发现,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民族便已使用自己的语言确定了许多民族艺术的称谓。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蹈,与蒙古族社会发展一样历史悠久。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舞蹈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蒙古族舞蹈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随着打猎、游牧等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富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由于战争、驻军、迁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南迁,至今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仍有一支蒙古人,顽强地保持了对蒙古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与其对蒙古族身份的选择、民族政策下的利益诉求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息息相关,正是在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进而产生了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西部回、苗、蒙、维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关注程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的《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问卷,对回、苗、蒙、维等各民族以及汉族共3456名民众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都高度关注,但各民族关注的具体焦点有所差异: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回族关注程度显著高于苗族和蒙古族,苗族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汉族;在民族交往中的冲突问题上,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汉族、苗族、蒙古族和其余民族;回族和蒙族对民工权益保护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汉族、苗族和其余民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对腐败问题的关注显著低于汉族和其余民族。  相似文献   

13.
伊金霍洛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民族聚居区,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新形势下,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民族关系,就必须抓住现在的大好机遇。努力改革扣发展民族教育,在政策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尊师重教,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最终提高全民素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修订的民族认同问卷调查200名兴蒙乡蒙古族村民,以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兴蒙乡蒙古族民族认同的分析.调查显示: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年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变迁等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兴蒙乡的老年人是民族认同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力提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中心,通过脱贫致富来实现;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制约的时候,应该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这是振兴民族的当务之急和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蒙古族仅对本民族生存所处的地域有较强的认同感,其后随着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影响,他们才逐渐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对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调查中发现,其村的蒙古族的身份意识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游移,具有模糊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蒙古族身份的认同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刺激了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17.
曹永年、孟广耀、张帆、叶新民等撰写的《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7章30余万字的内容,把元朝蒙古族历史的基本状况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近年来研究元代蒙古族历史的一部力作。笔者仅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省的民族教育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为我省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截止2006年,我省用民族语文授课的小学有785所,在校学生134970人,中学有74所,在校学生39997人。步入新世纪,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民族教育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高校除了要完成一般高校的教育任务外,其特殊任务还在于培养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各民族平等而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所以,在民族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价值功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价值功效,学校应当积极开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乌兰夫的民族思想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史以及国际、国内无产阶级民族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是乌兰夫民族思想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强烈的追求民族解放和发展的民族民主主义理想和抱负、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以及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乌兰夫民族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