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历代赋汇》中以《神女赋》命名的赋作有6篇。这些赋中的神女形象各不相同,然而又关系甚笃,这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无关系,除了作者个人因素之外,时代因素也是"神女"形象演进的助推器。而其中神女的演化进程是沿着"神"——"人"——"鬼"——"神"这样一个模式行进的。连同神女与作者的互动,神女最终以完满而鲜活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宋人关于巫山神女的辩诬与其对宋玉神女描写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围绕着巫山神女的辩诬问题,对于宋玉及其《高唐赋》《神女赋》的批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宋玉"妄"作神女故事,"诬"神女于不贞,玷污了神女的形象;一是认为宋玉所赋"发乎情止乎礼义","得诗人风化之本",而巫山神女的被玷污是后人所为,与宋玉无关。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在理学影响下的主观情绪化的不切实际的批评,而后一种观点能够发展地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是对宋玉及其《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正确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巫山神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分别被塑造为多个不同的神话形象。许多研究者指出,其相关传说的原型,最早见于《三海经》中的蘨草神话,正式诞生于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又可以证明,巫山神女并非一脉单传。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上古神话中的巫山神女,经历了云雨爱神、祭祀祈雨、助禹治水、三峡航运守护神等多个与水相关的形象的流变,其文化传承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长江中上游及中华水文化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对于《神女赋》的作者归属问题众说纷纭,或言张华,或言张敏,本文针对今人马鸿雁《张华集校注》将《神女赋》归入张华集而作,立足于《神女赋》之文本,重点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与张华、张敏诸作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将《神女赋》归于张敏著作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5.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当是炎帝季女瑶姬,是作者创造的喻指贤能之士的艺术形象,并以此表白自己效忠楚王的态度。赋中的“云雨”是对神女美丽形象的动态描写,喻指作者宋玉的德才之美。后来的小说语言以及现代辞书的解释,不符合本义。《高唐赋》的主题没有“讽谏”的意思。“讽一劝百”是汉赋的特点,不能以汉赋来框套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作品中神女形象的初步演变,从大量出现的楚辞说起,论证了楚辞神女形象的符号化特征:外貌形象模糊粗粝、性格与情感平面化。接着从魏晋文学分析,指出神女在《洛神赋》中获得了清晰具体的外貌形象,性格与情感也呈现了与作者本身脱离的倾向,完成了初步的人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赋”体的繁盛时期,很多作者都以神女为主题进行赋的创作,这类神女赋作品发端于屈原楚辞,都注重文辞华美,对于神女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带给后世文学影响很大,而赋中所体现的主题则是悲剧幻灭的,这是赋作者对于人生终极理想的追求却不得的悲剧命运观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这种悲剧命运观,使得神女赋的文学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宋玉赋中巫山神女的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曹植《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自己封地的途中。自身饱受迫害、王兄的暴亡以及兄弟的分离等使得他内心充满苦闷和哀伤。洛神至善至美形象的精心塑造、君王与洛神.平等真诚的交往等表明,曹植是想借助人神之间真诚永久的精神之爱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慰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片虚幻的爱的世界里得到丝丝的慰藉和满足。这便是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夸父拥有地母神的特征,“夸父逐日”乃“控日巫术”仪式的言说。地母神运用自己的神力通过掌控、模拟太阳的运行轨迹,以自身的死而复生促使太阳再生,使其循环往复,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3.
“天后”、“天上圣母”称号溯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引证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论述多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许多妈祖研究著作,因袭“天后”之称源于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上圣母”之称源于道光十九年加封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两种称号实均源自民间,前一称号后来获得清朝廷认可,而后一称号则始终停留在民间的自发传播。  相似文献   

14.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5.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17.
大女神崇拜反映了人类女权制时代的状况,研究大女神崇拜有助于理解原始思维和原始宗教,但大女神在世界古代各民族的神话中几近绝迹。本从古代神话中试图寻找、剥离、确认大女神,并涉及其崇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舒婷的诗《神女峰》混淆了“望夫石”与“神女峰”的传说,导致其内容多有张冠李戴、含混不清的失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将该诗入选为课文,是对读者的误导。因此,建议从《大学语文》中删除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吴永刚一生执导30余部影片,贯穿着一种忧郁的人文气质和对无为而治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他的代表作《神女》与《巴山夜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女神》研究中对《女神》初版本和《女神》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的忽略,缘于五四时期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经验图式,这一接受心理直接影响到《女神》的风格定位和批评模式。当今,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女神》召唤着多元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