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这些片言只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名士风采及其生命存在样式。它以最简约生动的笔墨,刻画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精神,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历史演进至宋代,反映广大庶民百姓文化生活情调的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市民文化大为兴盛;(二)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三)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色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宋代俗文化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庶人阶层的崛起,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为文化下移创造了条件;其次,大量的下层士人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再次,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俗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3.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9-43
宣传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新中国宣传画风格与题材既有对中国左翼美术的发扬又有对时代风格转变的过渡性,突出一种新审美风尚。该时段的宣传画作为一种对大众普及的美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精神表达的载体,还承担着构造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审美风尚的职责,反映出该时期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对人们当下构建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6.
明代社会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商品经济兴起并很快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明代传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当时市民社会真实生活的风情画,小说中由各类人物所表现的诚信观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新型的市民意识和市民审美情趣,具有多重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信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  相似文献   

8.
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审美文化分层流变的发展轨迹中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审美风尚的转变。在它的影响下 ,生活的“审美化”图景 ,已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 90年代社会审美风尚转变的总体面貌。而世俗性、娱乐性、形象性、体验的视觉化则构成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说茶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构成单位,它反映着中华的历史文明、社会文明、审美风尚。也承载着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1.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12.
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既然在某一历史时期存在着普遍性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作用,产生某种思想倾向的,将不可能是个别人,而是在社会经历和境遇,乃至阶级阶层地位等方面大体相近的一批人甚至一代人。他们受着同样的社会刺激,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理想志趣、生活信念、乃至审美观和习俗风尚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或具有相近的判断标准。这种在某一特定时期席卷某些阶层一批人乃至一代人的具有普遍性和类型性的思想倾向,我们  相似文献   

13.
服饰具有蔽体御寒、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主要的颜色词“红”在中、英文化中的引申及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它们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时代风尚;同时,通过对照分析的相当数量的颜色词翻译实例,总结了颜色词的基本译法,阐述了深刻了解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元人嗜饮,酒文化作为元代多元文化的浓缩呈现出大一统格局下各民族、各阶层社会及审美风尚的交融相生与雅俗互动。繁荣多样的酒类,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异域风味,展现出蒙元社会的民族性和包容性。庞大的饮酒群体中,方外之士的饮酒凸显出元代社会的世俗化。青花等瓷质酒具的出现,综合融通多民族文化色调,雅中有俗,俗中见雅,彰显出有元一代新鲜活泼、质朴开放、雅俗共赏的世俗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6.
孟昶是两晋之际南迁北人之后裔,世代侨居京口,其父官至中护军,当属于尚武之将门次等士族阶层。在高门士族社会影响下,孟昶在文化上表现出钦羡与效仿高门名士的心理倾向。盂昶曾投身刘牢之北府军团,后为高门代表桓玄收编,因不得桓玄重用,返归京口,参与组织反桓玄、复晋室的活动,功绩卓著,义熙间官至尚书仆射。作为北府元勋之一,在相关人事安排与军政方略上与刘裕存在分歧与冲突,以致义熙六年最终被逼自杀。  相似文献   

17.
孟昶是两晋之际南迁北人之后裔,世代侨居京口,其父官至中护军,当属于尚武之将门次等士族阶层。在高门士族社会影响下,孟昶在文化上表现出钦羡与效仿高门名士的心理倾向。孟昶曾投身刘牢之北府军团,后为高门代表桓玄收编,因不得桓玄重用,返归京口,参与组织反桓玄、复晋室的活动,功绩卓著,义熙间官至尚书仆射。作为北府元勋之一,在相关人事安排与军政方略上与刘裕存在分歧与冲突,以致义熙六年最终被逼自杀。  相似文献   

18.
钧瓷作为陶瓷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在新时期需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当今社会各阶层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多变的需求。钧瓷创作应立足本土文化,以满足社会大众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需求为旨归,通过更丰富、更新颖的艺术形式反映当今社会风尚、时代精神,体现当代科技水平,抒发展示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精神期盼。钧瓷创作表现上,要坚持写实与写意结合、雕塑与绘画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活实用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与社会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又包括个人的文化科学修养、政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精神境界的提高和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风俗风尚的发展与改造两大范畴。正由于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因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今天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20.
罗可可艺术反映的一般是上流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它是具有享乐、奢侈、豪华的艺术特性.本论文通过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从建筑以及服饰方面来介绍罗可可艺术在女性化特性中的表现;无论从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从视觉传达表现力上,罗可可艺术给人一种精神享受及视觉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