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白《上邪》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称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相似文献   

2.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清晰的,历史是浑浊的,拨开历史的团团迷雾,看纯净的文学苍穹,在爱的名义下,有一种信念…… 《诗经》里,有着对它最古老的诠释: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海枯石烂的爱情誓言。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誓言亦如此,无论是誓言不再嫁的《鄘风·柏舟》还是誓言不相离弃的《击鼓》抑或是誓言为夫独守的《葛生》,既终《诗经》全篇,未曾出现过类似《上邪》"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种超然恢诡的豪言。《诗经》的爱情誓言自具絜矩,伟大爱情的深厚,总是与"生"对应,而"生"之后的"死",却被巧妙留白了。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致事:表示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汉代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  相似文献   

6.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疑汉军掩杀而逃跑者,霍去病轻骑驰见浑邪王,坚其降汉决心,促使其果断平乱。之后,浑邪王遂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之地由此纳入汉朝版图。浑邪王降汉之事,《史记·匈奴列传》等篇皆有所载。班固亦取《史记》之说,在《汉书·武帝纪》等诸多篇章中亦屡屡载之。确知浑邪、休屠王降汉,是匈奴单于逼出来的,不是汉朝迫降的。但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将票骑将军于元狩二年春夏两次"击破匈奴右地",同当年秋"降浑邪、休屠王"二事笼统混言,给后世造成"票骑将军迫降浑邪王"的误解,又在《汉书·地理志后叙》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给后世造成"汉朝武力夺得河西之地"的误解;本属匈奴内部矛盾,而无端改换为汉匈矛盾,显然都是错误的,亟应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7.
邢存岱 《语文知识》2000,(11):22-24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常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来表示意志坚定、态度坚决,或表示对人感恩至极,或以某些必不可能的事情的实现来表示得到了上天之感应,创建奇迹。有些至今还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想像之奇异超妙,足以“惊听回视”(《文心雕龙·比兴》),令人击节称赏。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分述如次:一、在古代的民间恋歌中,一些敢于冲破礼教樊篱的女性,巧妙地运用种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来比喻爱情的坚贞不移。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都讲述的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从时间上看,两部小说相距六十多年,从小说所塑造的"子君"形象来看,既有不变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这不仅与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关系,也与时代的变迁和子君的选择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胡勇  雷希 《现代语文》2007,(1):64-65
一 "区区"的语义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最近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发问才显现出来.我们看下面几个句子:(1)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2)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过秦论》);(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相似文献   

10.
原文:菩萨蛮①·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②。水面上秤(金垂)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③,北斗回南面④,休即未能休⑤,且待三更见日头。[注释]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③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⑤即:同"则"。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上邪》中的"君"应理解为第二人称"你";"山无陵,江水为竭"中的"为"已虚化成词头,作衬音助词。《上邪》的字数虽少,但是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把握字词含义,正确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4.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初语第六册《墨池记》是一篇短小的杂记体文章.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全文共用了六个“邪”字问句.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值得玩味。分别是:“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配套的教师用书把这六句称作设问句.且教材的阅读提示也把这六句说成是设问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海上花列传》是“近真”型狭邪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花月痕》和《贵楼梦》等“溢美”型狭邪小说相比,《海上花列传》突破传统,开启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了时代和社会赋予小说的现代性特点.如,作者用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眼光来审视海上青楼的庸俗之变,并将物欲横流的现实诉诸笔端;又如,《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刻画更丰满、更真实,每个人物都善恶并陈、妍媸俱现.这些都标志着狭邪小说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长亭送别》前半部分的学习很顺利,抱着对崔张爱情仰视的阅读心理进入文本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崔莺莺所演绎的凄美哀怨的曲词中.然而品读了[四边静]和[二煞],很多学生却被崔莺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对文本的理解也产生了困惑和分歧.具体文本如下:"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生1:面对分别,崔莺莺的表现让我觉得难以理解,这里的崔莺莺有点不像之前的崔莺莺了!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9.
胡安国《春秋传》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其中极力宣扬《春秋》复仇大义,强调"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仇者无时焉可通"、"能与仇战虽败亦荣",许多三传都没有解释成复仇的史事,在胡安国的笔下都有了复仇之义。《胡传》复仇说是在《公羊传》复仇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但又反对《公羊传》九世复仇及臣可向君复仇等主张。胡安国推崇《春秋》复仇之义,从现实角度讲,固是为向金复仇张目;从根本上讲,则是为维护儒家伦理做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继承了先秦各家关于“法”的理念与学说,并根据其人性论与历史观为“法”注入了新的理解:在法的起源上,主张“法生于义”;在法的功用上,主张“法者,所以禁君使勿擅断也”;在法的局限及其补救上。主张“法必待圣而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