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中,笔者主要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整改前的节目为文本,认为除了普通的身体快感体验,《非诚勿扰》为男性和女性受众提供了开放性的文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各自生产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并生产快感。这不同于以往真人秀节目的深层快感产生机制,是《非诚勿扰》受到追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社宁 《新闻窗》2010,(6):59-60
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在2010年创造了中国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奇迹。随着《非诚勿扰》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外界的批评之声也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3.
从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才艺类真人秀节目开始,到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约会真人秀节目,再到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十几年来,真人秀节目不断推陈出新,也始终是各电视台的宠儿和收视法宝.2014年起,以《花样爷爷》为代表的明星旅游类真人秀节目开始走俏荧屏,再次创下可观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4.
《新闻天地》2010,(5):70-71
江苏卫视因为《非诚勿扰》一炮打响,来相亲的部分男、女嘉宾也因为《非诚勿扰》一夜走红。这一档婚恋交友节目,不经意间正在开创中国本土真人秀节目的春天。说话大胆出位的马诺,爱打抱不平的武潇,相貌最出众的马伊咪、发言理性的谢佳等女嘉宾,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推出了国内首档大型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该节目以近乎"零差评"的口碑超过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在受众心中的美誉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的传播特性、受众群体特征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解读,进而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前景进行预测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孟欣 《记者摇篮》2010,(5):41-41
江苏卫视旗下的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最近红透大江南北,与湖南卫视“综艺一哥”何炅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竞争激烈,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湖南卫视的一位爆料人,《我们约会吧》的关注度也远不及《非诚勿扰》,正是因为缺乏了“设计”。这种设计,就是电视综艺节目嘉宾的前期策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张甜 《传媒观察》2014,(8):14-16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在国内蓬勃发展,各大电视台在新一轮节目竞争中纷纷使用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来增强媒体竞争力,从最初的选秀真人秀《超级女声》,到中期的相亲真人秀《非诚勿扰》,再到近期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及明星旅游真人秀《花儿与少年》等,节目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媒体社会责任、本土创新意识和产业化运作等问题的广泛争议。本文将从真人秀节目风靡的原因、国内真人秀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入手,对国内真人秀的未来之路做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亚茹 《今传媒》2011,(12):66-67
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有多种结构方式,通过节目形态结构方式的互相借鉴和创新,会产生更多优秀的节目形式。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的嫁接式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结构方式。本文试图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求职节目《职来职往》对于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节目形态的成功嫁接为例来阐述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的嫁接式结构。  相似文献   

9.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在电视节目策划中设置悬念以赢得观众关注已然成为了当前电视节目策划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诚勿扰》的节目策划者在整个节目设计中将悬念的设置和节目的流程成功的结合,有效的激发了观众的期待心理;除了悬念之外,《非诚勿扰》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另一个亮点是冲突话语在节目中的呈现,在《非诚勿扰》中,冲突大量的表现为嘉宾间的语言冲突,一些观点的碰撞起到了制造社会话题的功能,这些原因或许正是《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晏国俊 《新闻世界》2011,(10):214-215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2010年1月全新推出的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自开播以来,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掀起相亲节目收视率新高。在场域视野下解读《非诚勿扰》,不难发现这一档节目不仅受到各种场域的控制,背后还隐藏着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2010年开始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为代表的相亲类节目带动了各卫视之间婚恋真人秀节目的激战,但由于节目中部分嘉宾的出位言论和挑战伦理底线的热辣话题,相亲类真人秀节目陷入了备受争议的尴尬境地。随着相亲热渐退,求职类真人秀节目开始兴起,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求职类节目备受瞩目,本文以《职来职往》为个案,试解析这一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年初,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团队制作的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民收视狂潮。在电视观众对于表演类真人秀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最强大脑》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作为口号,将科学作为主打方向,成功的把江苏卫视打造为科学智力类节目的一个品牌。本文将以该节目为例探究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职来职往》是2010年末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共同推出的最新职场真人秀节目,被称为职场版《非诚勿扰》。以"职来职往,前途宽广"为口号,帮助求职者正确对待自己与职场,为所有领域的职场精英提供就业机会,属于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 《职来职往》的文本叙事:  相似文献   

16.
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兴起由来已久,从较早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现在热火朝天的《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其中《非诚勿扰》的争议性和传播力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应该说,是《非诚勿扰》将相亲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了解我国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非诚勿扰》的样本借鉴就显得非常必要。作者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的传播模式分析,尤其是从符号学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对国内相亲节目提供一点启发性的元素,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晓慧 《新闻世界》2012,(3):120-121
按照电视节目的播出形态来说,可以分成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在当今大力倡导直播节目的情形下,录播节目仍有巨大魅力,应该说两者各有千秋,适用于不同的节目。对于录播节目,录制现场和播出节目之间有很多大的区别。本文就以时下热门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栏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录制现场与播出节目差异。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本文首先系统梳理真人秀节目的历程,总结出以《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三个综艺节目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之后对此繁荣表象下出现的节目模仿跟风,尤其是"拿来主义"之下节目可持续性的缺失进行了冷静审视和理性分析。最后,笔者综合当前媒体环境、宣传政策和节目发展需求,总结出真人秀节目未来发展的根本对策,即坚持原创、突破定势、精良包装、后期把握,来综合提高节目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9.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开辟了广播电视对公共领域介入的第三种形态——娱乐化形态。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非诚勿扰》在讨论平台、参与主体,以及理性批判的精神等层面已经具备了媒介公共领域的一些重要特征,尽管其在娱乐化浪潮中面临"异化"的压力,但仍提供了公共领域存在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20.
曹侃  张华  王若斯 《今传媒》2014,(5):85-86
《非诚勿扰》作为近几年迅速崛起并红遍全国的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其睿智犀利的对话、靓丽潇洒的嘉宾、感人真诚的故事,都成为该档节目能占据市场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节目的运行机制和节目所产生的后娱乐时代入手,探究《非诚勿扰》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