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者认为其存在两处明显的错误。该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版次是2006年6月北京第一版、2008年7月江西第一次印刷。书中第69页第二段原文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君谟 《语文新圃》2009,(2):33-33
“法碣”、“法谒”与“法偈”这三个“词语”,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2008年6月河北第384次印刷)和《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2008年4月北京第21次印刷)均未收录。之所以提起它们,跟下面这道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的语文题目有关。这是道改错别字的题,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因为学习的需要,在查找“惯性”和“摩擦力”的英文单词时[《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朱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11月第1版、2002年4月第2次印刷],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和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五(2006年11月第2版)所选的《说“木叶”》中倒数第二小段均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5.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8.
《容易写错的字(括号中的字是正确的)》一文刊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四册基础版修订本《语文》(主编赵大鹏)342—344页,系附录之二,语文出版社2005年11月第6次印刷。  相似文献   

9.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11.
1月3日,姚文元《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载《人民日报》第1、2、3、4、5版;另载《红旗》第1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印数50万册。  相似文献   

12.
“被”在古代是一种睡衣,称为寝衣,比一般衣服长,就寝时着之以卧,俗称小被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查手头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4版第68次印刷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有“被”字条: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2版第11次印刷本《词诠》(杨树达著)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9年5月第4次印刷)《古代诗歌的诵读》(93页)一文有这样一段话: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这段话中错误地使用了“熏染”一词。“熏染”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中说:“熏染”是“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从这个意义来看,“熏染”是贬义词,多用在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面简称《古汉语》)[1]被学术界广为推崇.该书自1962年出版,到2003年6月第36次印刷,总印数已经超过160万册.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富金壁先生说:"此亦情理中事,它的主编和编写者都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界的元老、领军人物,一流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必修)第三册《言常用句式》认为是定语后置,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却译作“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看作主谓短语。我以为看作主谓短语正确,认为是定语后置不当。  相似文献   

18.
<菜园小记>(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次印刷)中有几处用到"韭"字,但也有写作"韮"的;如:  相似文献   

19.
周正官 《阅读与鉴赏》2009,(1):60-60,59
杜牧的《阿房宫赋》作为千古名篇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高中语文教科书多选录了此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二册(2005年版)、江苏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第三册(2005年版)均将该篇作为重点篇目收录。  相似文献   

20.
最近翻阅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7次印刷)。发现其中《蒲柳人家》一文有多处注释内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