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新探杨华山谈论孙中山离不开辛亥革命;反之,谈论辛亥革命也离不开孙中山。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孙中山的评价及辛亥革命各方面的论述为史学界所瞩目,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2.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研究张謇与辛刻革命的关系,对于了解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把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言行特点可概括为三点:1、对辛亥革命由抵制到接受;2、对孙中山由“谨当竭所知能,以酬眄睐”,到在孙袁之争中偏向袁;3、在辛亥革命后继续兴办实业、教育和文化,为民国的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统一战线刍议柳燕,殷正坤关键词辛亥革命,统一战线作者柳燕,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馆员;殷正坤,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中国土地上竖立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这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一次革命统一战线的成功尝...  相似文献   

4.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吴禄贞为首的两湖革命派,首倡中部革命思想;共进会与学社中的两湖志士为中部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又进一步确立湖北首义,全国响应的战略。他们精诚合作、努力进取,进进扎扎实实的宣传、联络、策动,最终促成了革命条件的成熟,实现了湖北首义,全国景从的中部革命思想,中部革命思想是两湖志士大胆探索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充分的论据驳斥了《试论民初会党与革命党的分裂》一文中所提出的“资产阶级对会党的无情抛弃,才是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指出:民初会党与革命党人的分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强调:评价辛亥革命后革命派与会党关系的转化,不能单纯从会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着手,而必须对其参与辛亥革命的心态和动机及其在辛亥革命后逆历史潮流的所作所为加以足够的重视;不能过分谴责革命派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必须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毕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代表,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两种相当流行的主流观点:一日辛亥革命纯由孙中山等人发动,清朝的覆亡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即“孙中山正统观”;二日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是阶级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它是在民乱不已,被统治阶级再也无法忍受的状况下发作。但当我们复归历史进行具体考察时,上述观点便呈现出若干难以自解之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民主中国的创建者;胡适在相当的程度上,赋予了这个新生的中国以学术上和语文上的新意义。辛亥革命若不能继之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将少了许多新意和光彩;而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若没有辛亥革命成功在前,其收效和影响也绝不至如日后之神速与深远。孙中山和胡适,—主政治,—主文化,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本文拟在这个框架下,就胡适中英文的著作,来审视他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多视角地透视了鄂东志士的革命活动同武昌首义的爆发两者间的直接关系,认为鄂东志士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从舆论宣传、革命团体组建、组织领导等等方面,为武昌首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武昌首义是以鄂东人为最杰出的代表的一大批革命者用血汗铸就的,此说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清末“新政”,普通高级中学《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现行教材,将其放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一节中来讲述,不同于原教材将“新政”与“预备立宪”、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等事件同列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革命形势,直接、准确地说明了“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那么,清末“新政”为什么是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呢?仅就教材的表述来解答,学生显然不能信服;单从“新政”始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的时间差来理解,也不够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潘月樵"首开伶人参加革命之先例",在革命斗争中异常突出。他以戏曲为战剑,宣传反封建争自由思想,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组织伶界进步人士,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大潮,成为辛亥上海光复的重要革命力量;筹饷募捐,支援革命。本文通过对著名京剧大师潘月樵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期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图书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由近代图书馆的萌芽时期进入兴盛时期。促进辛亥革命胜利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图书馆的重视。在辛亥革命胜利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图书馆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扩大了近代图书馆的影响。辛亥革命胜利后南北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图书馆规则等举措,不仅建立起公共图书馆系统,而且建立起种类齐全的近代图书馆体系。因此,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揭开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辛亥革命的性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树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10-16,34
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根本问题,性质研究的内涵与外延足以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迁的全部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就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本身。该文力图全面综述国内外数十年来各个学术流派和众多学者的不同论点与视角,在比较中考察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得失。笔者认为,目前在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研究中不必先忙于定性,而应该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允许百花齐放,共同发展,并根据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和最新动态,展望性质问题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 ,日本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 ,采取反对袁世凯的政策 ,引起两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但最终由于英国等国的干预 ,日本被迫妥协 ,放弃了对袁敌视的政策。从日本和袁世凯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历史条件的变化,江西士绅阶层在社会流动中呈具出一种多元分途的态势。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不同层次的士绅在这场社会剧变中心态和行为模式各异,但总体上推进了江西辛亥光复的进程。反过来,这场社会变革又和江西士绅阶层的前途和命运形成一种微妙的互动,并对之后的江西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7.
安徽政局在辛亥革命进程中极具典型意义,从安徽巡抚朱家宝被推为首任都督,至革命党人孙毓筠、柏文蔚等被派就任,最后到出身北洋的倪嗣冲最终督皖,都督人选更迭频繁。这显示了辛亥革命进程的曲折和安徽政局的不稳,也折射出南北双方各派力量的较量以及民初中国政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爆发后 ,外国列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采取了扶持革命敌对势力和对革命直接进行了干涉的政策 ,使革命派面临巨大压力 ,最终不得不进行妥协 ,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政权 ,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世纪回望是非成败从头说--辛亥革命的地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树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1):26-32,44
辛亥革命的地位研究经历了曲折前进的过程,从革命史观到“立足于批”,然后经过“拨乱反正”发展成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谈文重点考察“拨乱反正”后国内外各个学术流派和众多学者的不同论点与视角,在比较中考察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得失,并根据学术界的主流评价给予辛亥革命一个并非定论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才在西方列强的欺压和凌辱下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在国体上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广大民众仍旧处于封建蒙昧主义状态。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演变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宣传。民众的政治觉悟逐渐提高,五四运动时民众的政治心理带有了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这种“民主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轨迹。最终导向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民主革命。”因此探索民众政治心理的这一变动过程,有利于我们总结中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