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余臻  张萤 《东南传播》2023,(3):134-136
政务新媒体是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政务新媒体发展已进入“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模式创新”的新阶段。政府部门要把握新时代新契机、不断创新治理理念、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充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借力”移动互联网平台,让政务新媒体变成更加开放式的治理平台,发挥更大的治理效能。本文全面梳理闽政通App的实践成果与经验,从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优化社会治理等多维度着手,结合深入的调查,探索研究政务新媒体对加强社会治理方面起到的作用,以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网上履职的服务力、引导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2016年8月22日,巴西里约奥运会闭幕,在奥运会举办的半个月时间里,与奥运会相关的话题成为新媒体空间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网民的积极参与使新媒体空间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尤其是青少年粉丝文化表征的奥运传播新面貌引人注目,进一步发挥了作为媒介仪式的奥运会在凝聚共识中的能动作用.对于媒介如何建构媒介“节日”,使受众参与到“表演”之中,以达到凝聚共识的目的的研究,早在美国媒介研究学者朗格夫妇的文章《芝加哥的麦克阿瑟日》中就得到关注,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杨和伊莱休·卡茨的著作《媒介事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但在电视时代,主流媒体处于主导媒介仪式进程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信息治理纪录片应运而生,已成为记录社会治理过程、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媒介.通过寻找情感归属与创造价值认同、突出在地化呈现与实现跨文化阐释、活跃主体表达与丰富国族想象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本土化故事,聚合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中国网络传播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式,对主流媒体锻造社会共识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建构的冲突和质疑框架只会放大中国社会的风险.因此,中国主流媒体必须在这场意见领袖的争夺战中占据主动,对网络传播中的意识形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负责的公民视角建构公共事件的解读框架,制造社会共识,巩固社会认同.没有主流媒体就没有共识,失去认同的社会也不会大踏步前进.从凝聚社会共识的角度,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聃  黄幸子 《传媒》2023,(14):88-90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7.
袁甲 《东南传播》2021,(11):65-67
在争议性事件中,网民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不确定性情境的情感代入、群体分化中的情感呈现、收益期待下的情感凝聚的路径,产生了建构事件主体联结通路、推动话语多元共存、塑造共识生成语境的影响.为有效引导争议性事件的网民情感,传媒应当完善情感表达渠道、培育情感表达规范、形塑社会共通情感.  相似文献   

8.
李晓 《新闻战线》2023,(7):95-96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构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苏州日报社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问题解决和净化信息环境三个层面上,有效地践行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贴近性、陪伴性的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做好公共服务,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引发的情绪化表达,从传播诉求的角度分析当前微信情绪化表达的社会背景和表达诉求,得出微信情绪化传播是公众现实诉求、社交表达诉求和自媒体行业利益诉求三者的共谋,而其背后是国民理性言说素养的缺乏和新媒体共同体在达成共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只有通过从“制造共识”走向“创造共识”,才能使微信规避情绪化表达,走向理性言说.  相似文献   

10.
朱艳丹 《东南传播》2023,(12):23-26
当下互联网下沉和新媒介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政法类新媒体如何着眼大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掌握话语权的同时让鲜活生动的内容直达受众引发共鸣并实现政法正能量的传播?作者结合福建法治报新媒体工作实践,阐述政法类新媒体通过以导向为核、把握时度、创新守正等,有效掌握议题设置权、创新议题设置的方法,发挥其在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利益日益分化和价值观日趋多元,社会生态和社会形态均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潜在风险增加,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些敏感地区或社会领域易出现重大舆情事件。  相似文献   

12.
卢晓华 《青年记者》2016,(15):76-77
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不仅成为社会成员个体认知世界的框架,同时由于个体的参与,不断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结构,并形成新时代的共识。对于卷入网络空间的少数民族群体比如维吾尔族网民来说,新兴传播技术和社交媒体工具的普及使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中与本民族和其他各民族加深互动、参与普遍社会议题及进行各种意见表达,帮助其与各民族加强沟通理解、形成共识,发挥影响线下世界的强大力量。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的网络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8):56-60
在媒介化和全球化双重背景的驱动下,当前国家形象的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泛化、折射传播异化、定势选择固化等瓶颈问题。社会公共事件则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困境提供了广泛的对象群体和话语契机,而媒介报道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信息场域逐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换,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更需借力于微传播力系统。从整合力、推广力、执行力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建构,逐渐凝聚社会共识,弥合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4.
颜陈 《新闻前哨》2014,(5):67-68
当前。我国同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不少网民对公权力不信任,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同情弱者,对滥用公权、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这些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普遍的价值共识。综观近年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绕过新媒体。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对改进文风带来了新问题,也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以往的好经验要大力弘扬,改进文风在现实中需继续做好"走、转、改"。同时,也应把握好新媒体时代文风问题发展演变的新动态新规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注重在与网民互动中逐步解决文风问题,用文章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共识,制定和推行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陈晓晖  赵屹 《今传媒》2016,(11):14-15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新媒体种类繁多,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当前的新媒体可以划分为数字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三种类别.每类新媒体都具有多种形式,本文对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和明确新媒体的类别和形式有助于加强整个社会对于新媒体的认识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7.
崔庚 《传媒》2018,(6):30-32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期刊正日益丧失其原有的优势.以短、平、快为特征的新媒体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许多重大新闻,新媒体可以与事件同步传播给读者,而传统期刊无法与新媒体比拼速度,只能另辟出路,深度报道就是许多传统期刊的安身立命之本.但纵观期刊市场,深度报道多是调查性或解释性报道,一般以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呈现出严重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倾向.在媒体竞争时代,赢得竞争的方法在于满足需求,更在于创造需求.读者关注的深度报道领域正在不断扩张,并产生了新的需求.因此,如何用新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读者对深度报道的新需求成为新时代期刊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周晖 《新闻知识》2012,(6):53-55
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社会矛盾加剧乃至分化,对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当下重提雷锋精神的宣传活动中,对媒体如何发挥凝聚共识这一功能的研究和探讨,尤为必要。本文运用美国传播学家多温·卡特赖特(D·Cartw right)的说服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论,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两份报纸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提出新闻媒体对道德危机事件报道的特点、存在的不足,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应该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章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宁夏银川市回族移民规模最大的兴泾镇的新媒体应用情况进行实证调查。调查揭示出,利用和培育手机媒体以及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来建构农村公共信息传播、共享平台,能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