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谢荻帆 《今传媒》2016,(3):16-19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进步,明星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等权重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构建明星线上"互动"指数评价体系,用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明星在互联网上对公众的影响力;其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明星线上互动指数与年龄、职业、地区等因素有关;同时,本文证明利用明星线上"互动"指数评价体系来评价明星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八毛门风波中的传媒表现,进而理解和反思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转型期的新闻实践。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医患纠纷报道的惯例化倾向影响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新闻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专业实践,医院及医疗工作者也应完善社会沟通的长效机制,共同参与医患关系的社会重建。  相似文献   

3.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现代人对健康议题愈发关注,对医疗服务之审视也日趋严苛。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高曝光率带动人们不由思虑何以实现医患间积极交流、有效接触。本文主要围绕医患间的人际传播问题展开论述,重点言说主流西医诊疗中的医患互动交流,通过梳理其传播方式的变化轨迹及特点,发现当中话语权的不同指向,进而探讨信息交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衡原因,以此为基,反观实现良性互动之径,构建和谐医患沟通氛围。  相似文献   

4.
张翠 《编辑学刊》2016,(4):47-52
自从新媒体的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微信应用之后,其用户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微信公众平台是商家开展自媒体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模式的重要渠道。文章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分析其传播特性,梳理微信公众账号的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该自媒体形式的发展策略及后期展望。  相似文献   

5.
窦晓进 《今传媒》2016,(11):19-20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哺育长大的孩子们已经能够迅速熟练操作和掌握这些技术,作为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利用这些现代技术,则是非常难以达成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与交流."互联网+"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使用新兴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方式,也是目前独立学院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平台是图书馆构建移动服务的有力工具.文章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平台的技术、资源和经验优势,以及图书馆在建设移动服务时的组织、服务方式的劣势,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移动应用带来的外部机遇和挑战,为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肖帅 《中国出版》2016,(3):29-31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术期刊人际化传播的新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及时洞察用户的体验与需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适应新的传播语境,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代妮 《编辑学报》2022,34(2):149-152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和医学专业人士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医学期刊在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肩负着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的社会责任。医学期刊投身健康科普,通过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充分地实现医学专家和医学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源的科普价值,更精准地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弥补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学术性和科学性方面的不足,有助于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健康知识传播的需求。同时,医学期刊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通过打磨专业化的原创内容,使用高可读性的表现方式,采取个性化和分众的信息推送方式,增强互动和人性化服务意识等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健康信息的精准需求,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在推动健康科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在改变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同时,也重塑着传播产品的形态。在科学传播领域,科普信息的阅读行为场景呈现出移动化、日常化的特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型科学传播方式在传播效果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本文以中国科协创办的"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内容分析法,发现移动化、日常化的科普信息阅读场景对科普公众号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表达形态三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化、日常化的阅读场景,科普创作还应在内容、互动机制、情感体验方面深入调适,以满足受众的科普需求。  相似文献   

10.
邓晓斌 《青年记者》2017,(29):117-11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出现,承担传播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个性服务的重要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基于微信平台的大众传播属性,近年来高校开设、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发布、师生互动、扩散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微信是集各种类型的传播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方式,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结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特性,是优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掌控高校网络舆情、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微信公众号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即时性强方便快捷的优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可以在每天推送的文章下面通过点赞或者评论来表达自己.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的一种附加功能对人际传播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国书坊"为例,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平台是信息接收者(微信用户)和信息发送者(公众平台运营后方)进行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其实质是信息栈模式.出版业微信公众平台栈模式可以解构为易获得渠道、强链接推送、个性交流互动以及O2O模式应用几个功能.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栈强大的社交关系和辐射功能,传统出版业企业可以进行精准出版推广、个性在线互动、线上与线下多态互动等特色化图书营销活动.针对微信公众平台栈的局限性,本文进一步提出改善出版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本文结合"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相关报道案例,对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有着自我文化特质的群体会通过旅行的方式,到达自我文化的核心地方去追求深层次的身心体验。本文通过网络"田野调查"的方式获取偶像崇拜亚文化群体主题旅游的互联网发帖,采用扎根理论提炼11个主范畴,构建了一个"个人情境交互作用——特异性高的主题行程——情感体验和文化认知"的机制模型,并开发了故事线。研究发现:旅游者沿主题脉络开展一些相对于大众旅游者特异性高的行为和活动;人际互动作为中介条件推进了旅游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呈现出态度、情绪和心境的多层次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朱巍 《青年记者》2021,(3):92-93
公众账号新规首次明确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的内涵与外延,要求互联网平台对平台内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管理,提出"复合验证制度",规范公众账号合法转让的具体步骤,要求互联网平台建立对网络虚假信息的管理机制,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明确账号运营者和MCN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对违法行为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7.
应莹 《出版广角》2016,(21):16-18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以微信、公众号、APP等为平台的社交媒体成为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营销方式的变革也辐射到图书营销领域.社群营销所具有的交互性优势,实现了群体能量与个体智慧的相互促进与资源互换共享,为激发群体阅读和购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社群营销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从而搭建了读者参与度更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即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特点,又具有"分享、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优势。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为4.29亿人,同比增幅高达37.64%。而2012年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超过5.2亿人次。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在移动互联网全新的传播生态下,海量信息、移动获取、互动沟通传播特点使移动互联网媒体用户呈  相似文献   

19.
魏寅 《军事记者》2014,(6):19-20
微信经过3年多的发展,几乎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而建立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众平台,继移动APP和微博后成为传统媒体进行全媒体转型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家媒体在微信上建立了公众号,为用户提供新闻资讯与互动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朱玉华 《出版广角》2015,(16):26-2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进一步创新其传播模式,扩大其影响。高校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微信公众平台在互联网传播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基本特性,使高校学术期刊在社会上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