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98年12月,笔者去泰国曼谷采访了第13届亚运会。在此逗留期间,对泰国的大部分华文报纸作了随机收集和初步研究。这些报纸分别为《星暹日报》、《亚洲日报》、《京华中原联合日报》、《世界日报》等。一孔之见,权作引玉之砖。一综观上述华文报纸的特色,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内容侧重 头版普遍是政治、经济要闻和突发性社会新闻。笔者发现,这些华文报纸都很关注中国大陆的报道,几乎每天有1-2条中国要闻刊登在头版。如从12月8日至15日的8天时间内,就有《中国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南京鸣笛悼念卅万遇难同胞》…  相似文献   

2.
1992年12月,记者随中国报业协会代表团访问了泰国。这次访问,是应泰国报人公会主席班迪先生邀请的。由于我们的这次访问事先即被泰国华文报界获悉,出访前就按照他们的要求,电传去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的中文名单。因而为泰国华文报业界所悉知。在泰国有限的逗留期间,我们除了参观《曼谷邮报》(英文)、《泰叻报》(泰文)报社外,还有机会走访了《中华日报》、《新中原报》、《京华日报》、《星暹日报》和《世界日报》5家华文报社。从而,在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中,多少获得了一点泰国华文报业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曹旺儒 《传媒》2018,(9):61-63
自1854年《金山日新录》在美国旧金山创刊发行以来,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力量,海外华文媒体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海外华文媒体一向是华人华侨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近八成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而25%左右的华裔偏好华语电视节目胜过英语节目.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新型对外传播格局不断深入,海外华文媒体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扮演了"先锋军"的角色.从整体上看,华文媒体遍布世界五大洲,只要有华人社区的地方,就能看到华文报刊、华语电视和广播.但就个体而言,由于人力、资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有限,一些华文报刊发行量仅有百余份,出了几期便草草停刊.海外华文媒体肩负着向华人华侨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责,并在宣导"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透过有效手段改善其生存状况、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至关重要.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欧洲时报》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本研究将总结其运营经验,为其他华文媒体提供《欧洲时报》在发展中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政治立场及变化过程清晰地反映在相关报道中。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斯里兰卡成为国内外媒体和中国学者的关注对象。但目前通过斯里兰卡媒体报道解读斯国内对"一带一路"态度的研究甚少。本文借助Reisigl&Ruth Wodak(马丁·西格尔&露丝·沃达克)历史语篇分析(Histor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DHA)工具,分析斯里兰卡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明确斯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政治立场,为推进我国针对斯里兰卡"一带一路"外宣及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比研究了中日主流媒体关于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的报道框架,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2015年3月被正式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作为国内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和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人民网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对人民网"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其报道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人民网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而优化"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蔡梦虹 《传媒》2018,(10):54-56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时代业已开启.作为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因此,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不仅有利于其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声音在海外地区的宣导,并逐步改善其与西方声音的并峙局面.本文探讨了海外华文媒体移动转化的主要机遇与当前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冀望促进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进程,增强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陈竽秀 《出版广角》2014,(16):68-70
柬埔寨目前有《华商日报》《星洲日报》《柬华日报》《高棉日报》《金边晚报》五家华文媒体,彼此之间相互竞争。文章以《华商日报》为例,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概述了海外华文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以及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挣扎与求生,并对《华商日报》的运作模式改革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对缅甸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缅甸华文报纸的出现以及曲折的变革过程则是中缅关系发展的镜像呈现。进入21世纪,民盟的领导为缅甸华文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以《金凤凰》、"缅华网"为首的缅甸华文媒体,表现出了空前的公信力、凝聚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处于变革期的缅甸华文媒体,仍在中缅关系良性发展的进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方格格 《传媒》2018,(1):70-73
本文以2016-2017年中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从微观话语修辞手法、词频统计和话语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外媒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了解该倡议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国外媒体普遍赞同"一带一路"道路正确性和可行的经济合作设想,但对其"共享性"存在一定程度上忧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了泰国《中华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以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三家东盟国家华文报为研究对象,以它们对2010年9月发生的中日钓鱼岛冲突事件的报道为样本做内容分析,发现三家报纸都高度关注此事件,并且在报道和评论中都支持了中方的立场,但在程度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笔者把东盟国家华文报对中国的这种情感命名为"娘家情结",它与报纸对其所在国的忠诚并不矛盾,是东盟国家华文报纸发挥联系中国和所在国之间桥梁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大数据及可视化分析工具对Twitter平台中的"一带一路"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并调研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账号的运营和参与"一带一路"报道的实际情况,以期见微知著,对全面掌握国外"一带一路"社交媒体舆论场的生态景观及主流媒体调整报道策略提供科学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运用议程设置理论,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抽样调查法,从报道的数据分析、报道的情感倾向、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的形式等方面论证《中国日报》作为主流外宣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带一路"。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日报》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也存在过于强调经济层面忽略政治和军事层面的报道;报道过程中讲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是《中国日报》在后续的报道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相似文献   

1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主义产生的载体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印刷技术和印刷产品。印刷术的熟练掌握使大面积复制语言成为可能,语言的固定化,使得当地的群众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1950年代以来,东盟华文媒体逐渐成为了当地华人族群维系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载体。由于东南亚国家政策导致华文教育的衰减,使得华文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华文媒体运营状况不佳。2013年,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华人移民进入东南亚,有更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传统媒体转型创造了技术支撑和潜在的读者,这使得东盟华文媒体有了新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8.
谢飞  张湛 《传媒》2018,(12):52-54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也让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本文选取在哈萨克斯坦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四家主流媒体,以四家媒体2017年报道的"一带一路"的相关新闻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反映出来的情感偏向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龙报》是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中俄双语媒体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其"中华文化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搭建中俄两国文化桥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选取了《龙报》"中华文化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主要文本,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分析了《龙报》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特色,认为其向俄罗斯华人华侨及汉语学习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贸易传播、中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还通过主题活动传扬中华文化,充分体现出海外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家翰  朱丹红 《东南传播》2021,(10):141-14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案,如何更好地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相关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问题,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中的空间叙事思路及其深层内涵.研究得出《一带一路》所用的空间并置的叙事手法以及"一体三面"的空间叙事逻辑,以期对未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领域中,空间线索下纪录片的创作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