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2月,"广西政府官员宴请吃穿山甲"的微博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引发舆论热点.本文通过对"吃穿山甲"事件中的舆情分析,认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应顺应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直面舆论关切、建立良性官民话语关系、重视情绪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力,从而为有效牵引舆情走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严茜 《新闻前哨》2013,(8):99-101
微博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平台,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型舆论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相对于微博舆论影响力的强大,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有所不同的微博舆论引导,则面临着不少困境。通过认识微博舆论的生成与互动机制,将会发现微博舆论引导面临的种种困境,而突破这些困境来进行有效的微博舆论引导,则是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刘晓来  李劭强 《传媒》2021,(5):77-79
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新闻舆论的"四力"构建是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的根基.其具体路径包括:在议程精确设置中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在事件深度报道中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在受众黏性增加中扩散新闻舆论传播力;在共识有效构建中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李丽莎 《东南传播》2011,(5):110-113
微博等媒介新锐的强势来袭,社交网站的频频发力,受众透过自媒体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展示着不可低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揭示了Web2.0时代,受众由"被"营销转为"和"营销的新趋势.本文借助"长尾理论"分析了奥巴马通过"follow新媒体",增大传播"长尾"的竞选策略.结合对2010微博营销典型案例的分析及相关数据引证,阐述...  相似文献   

5.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平台,是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发表言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对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吕洁  原永涛 《新闻世界》2014,(8):100-102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媒体受到很多网民的喜爱,根植于这个平台上的公益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舆论领袖在微博公益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微博公益中的舆论领袖包括影视明星、知名企业家、媒介工作者、知名学者等。他们在引爆微博公益话题、加快微博公益话题传播速度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微博公益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舆论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名人微博具有巨大影响力。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催生阅读热点是2014年图书出版界的一大特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作者张嘉佳通过系列"睡前故事"等微博,成为新晋作家榜首富,他在微博舆论场中与微博用户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根据媒介属性设置议程、借势等方面为微博图书营销树立了范本。  相似文献   

8.
王勇 《现代视听》2013,(6):26-30
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共同构建的新媒介环境给传统舆论引导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党政干部开设微博,可以利用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特殊身份和影响力,成为网络舆论领袖,并进而利用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微博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来引导舆论,这是新媒介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策略和创新。作为网络舆论领袖和微博博主,党政干部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并遵循微博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微博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9.
邓秀军  刘静 《现代传播》2014,(4):127-131
从微博在中国投入运营开始,伴随而生的微博反腐就成为了微博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从"郭美美"、"微笑表哥"杨达才、"十二秒哥"雷政富到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微博反腐舆论聚焦的对象权力越来越大,汇聚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产生的舆论监督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到底微博反腐的机制是怎样运行的?影响微博反腐舆论生成的关键要素又有哪些?本文从生产性受众的理论视角,从信息传播路径、用户行为模式和主体互动关系等三个层面,剖析和揭示微博用户在微博反腐机制运行中的地位、功能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微博舆情新形态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游走延伸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喉舌”,在面对社会公共舆论事件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行动空间.在微博舆情时代,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体察“微舆情”,反馈“微互动”,敏锐鉴别信息真伪,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使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能力培养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正借助手机的移动性与网络的自媒体性双重结合,微博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并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个体的生活圈子,微博文化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最新产物。"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些人对微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对微博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所塑造的虚拟空间里,并且行为方式受到微博言论的强烈影响。鉴于此,可将微博文化定义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所从  相似文献   

12.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使用人数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微"平台——微博和微信为例,通过对已开通的档案微博和档案微信公众号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周丽 《采.写.编》2018,(1):178-179,158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华社法人微博新华视点的舆情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舆情分析工具ROST和UCINET得出新华社法人微博"新华视点"的舆情中心、热点话题、热点行业及舆论流向,并提出一些规律性思考供其他社交媒体借鉴,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身份认同、塑造国家形象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一年前,在北京"7·21"暴雨中,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临危受命、雨中上线,在微博平台发出了漂亮的"第一声",在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中发挥了作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这是大家艰苦努力、锐意创新的结果,是微博舆论场的规律和条件使然,更是人民日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对于人民日报来说,既然要做微博,就不能从一棵  相似文献   

16.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各级新闻媒体产生了大量更贴心、更好看、更真实和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为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党报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持续深化"走转改"活动,使"走转改"变为新闻工作常态?本文结合吴忠日报的实践,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方立明 《传媒》2021,(3):36-38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推进包括内环、中环和外环的"三环"汇智,坚持正确导向,深化精准传播,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时所提到的"重要窗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体而言,以优质内容为基础,提升新闻宣传首位度;以平台体系为支柱,壮大舆论引领主阵地;以人才队伍为核心,激发高质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宣田恬 《声屏世界》2022,(2):99-101
社交媒体、移动和互联三重革命正在影响中国的网络空间,庞大的信息数据使得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正在变迁.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用户信任被消费,平台吸取"毒流量"现象明显.文章基于该现象,对微博舆论场域构建提出了策略.文章表明,微博舆论场域构建与客户端、媒体、用户离不开关系,微博平台的转型将推动舆论场域的良...  相似文献   

20.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肖明珊 《新闻界》2012,(6):46-50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