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手段六个方面分析了国内报纸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国内媒体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同时存在以新闻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新闻价值框架和以奥运举办城市和非举办城市为新闻范式的地域框架,但主要表现为新闻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8):66-72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BBC在习主席访英期间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析在新的两国关系背景下BBC涉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倾向框架和报道结构框架。研究发现:BBC的关注重心仍在人权、西藏问题、中国威胁论等既往框架上,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更为矛盾复杂的心态,在报道时也没有秉持客观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3.
洪宇 《东南传播》2014,(10):123-125
南京青年奥运会是世界青年的盛会,其所吸引的注意力不亚于其他大型赛事。本文将通过框架分析、内容分析,从主体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三个层次,报道总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八个方面,对青奥会前期筹备期间《扬子晚报》和《南京日报》两家报纸的报道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运用框架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三个层次,通过报道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的图式结构、报道体裁、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八个方面,对特定时期广州本地主流报纸对广州亚运筹备的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四个主要特点,并总结出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6.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疆主流媒体《新疆日报》对于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全部报道为样本,借助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框架理论进行分析,从报道的总体情况、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的阶段性框架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总结其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方式以及这种新闻框架的建构原因。期望能通过本研究结果,为地方媒体对于重大博览会新闻报道方面提供新的视角并为今后会展报道工作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6年的雾霾天气为例,分析了世界范围内16个国家32家媒体此次中国环境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报道议题存在着冲突框架、进步框架、事实框架和影响等四个主要框架,通过对框架在各个媒体中的分布,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媒介议题,国际媒体之间出现分化和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1):21-26
本文借助媒体框架理论,选取了国际三大主流媒体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他们报道中欧关系的框架策略,探讨媒体框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并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关媒体关于十八大报道主题、报道基调和报道文本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正面陈述与责难叙述、典型话语立场与冲突话语立场、描述话语与隐喻话语上搭建了中美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4.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杨若男 《东南传播》2018,(5):155-15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2012年至2017年间110篇二孩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框架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框架构建.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的推进,报道中的政治倾向不断弱化,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最后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完善二孩议题的报道框架、改进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王天翊 《今传媒》2020,29(3):137-140
近年来,广场舞纠纷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使用内容分析法,选取近十年间部分党报和都市报对广场舞纠纷事件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不同媒体的报道框架特征、这些框架形成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报道失衡的问题。通过构建类目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党报设置议程能力更强,都市报关注度更高;党报更具问题意识,都市报侧重宣传治理经验;在话语主体和感情色彩方面,广场舞纠纷事件存在报道失衡现象。本研究希望弥补当前研究空白,对媒体在今后的相关报道中修正倾向性,对平衡报道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