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成功登陆中国内地创业板,为民营传媒资本重启上市规划点燃了希望之火.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创业板开闸对于民营媒体自身而言意味着融资渠道、管理能力、盈利模式、品牌建设的全面提升;随着民营媒体上市步伐的整体提速,在资本市场功能释放、文化消费整体升级、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放开的大背景下,民营内容产业帝国的诞生或将引发媒介产业格局的重构;未来中国传媒产业革新发展的规则制定必须立足于全社会不同经济体制间高度协作的发展基础,积极释放更多市场竞争的效率能量,全面兼顾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效率问题与公共服务政策领域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
家族化管理,还是寻求职业经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上看,民营书业资本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历史给了中国民营书业以暴发的机遇,在很短时期里创造的奇迹,使得相当一批人极其自信,这种自信又产生了一种寻求超常规发展的惯性心态.而这种高增长欲的亢奋,也将企业始终置于高风险之中.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从资本规模、资本质量、结构分布、技术含量,还是管理水平、竞争能力看,民营书业资本仍然比较幼稚.集中表现为在管理和发展两方面,面临着管理体制转换和管理方式变革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管馨予  叶海 《新闻前哨》2023,(16):73-75
适度的娱乐能够使人快乐,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但在资本扩张、技术加持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娱乐不断泛化和极化,形成泛娱乐化现象。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社会思潮。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个自信”的建设,并将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泛娱乐化现象的现实影响,并从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泛娱乐化现象的三条对策——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根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文化供给;以先进文化为导向,规范文娱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的背景,总结了该集团成立的意义、措施及其突破创新之处.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和广电传媒政策支持下的产物,其实践将对中国广电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营资本进入中国出版业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营资本早已渗透中国出版业,这是每一位出版从业人员都心照不宣的事实.之所以在此郑重提出这一话题并全面系统地予以探讨,是为了将其从地下移到地上,探讨一种新型出版管理机制,以便让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民营资本以应有的地位,激活国有资产,真正为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臻 《青年记者》2017,(5):101-102
近年来,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我国民营资本逐步进入影况产业的各个环节.2014年,文化部提出“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民营影视企业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分析民营资本投资影视产业的优势(strength)和机会(opportunity)、劣势(weakness)与威胁(threat),可以为推动民营影视资本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经济资本相对的“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被赋予了较强的经济属性,获得了足够的经济吸引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互相争夺的宝贵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受研究院民营书业研究课题组的委托,我做一个民营书业发展报告.报告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十二五”时期民营书业发展的总结,二是“十三五”时期民营书业发展的展望. 一、 “十二五”时期民营书业实力显著增长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民营书业有忧伤,也有欢乐,经历过风雨,也见到了彩虹.  相似文献   

9.
9月7日,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中心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昆明联合举办“《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发布会”。与会专家对“十二五”期间经济、民生与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协调增长,以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供需协同目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9月7日,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中心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昆明联合举办“《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发布会”。与会专家对“十二五”期间经济、民生与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协调增长,以及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供需协同目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交融发展的悠久历史,宣传中华文化应重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中华文化百花园,西藏文化具有独特品格和风范.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语境下,通过西藏历史人物主题出版等模式,加强议题设置,创新历史叙事范式、擦亮新时代“藏学符号”,是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将中国文化自信放置于全球化这一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阈下进行观照,不难发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神奇回归;中国革命文化自信是对消除殖民文化历史必然性的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真理性肯定.由此,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刷新"中国文化自信"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文化自信的理论,电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主力军肩负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介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是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电视以文化融合为核心展开的自信塑造与自觉创造.在此过程中会存在诸如媒介技术的影响,受众流失的冲击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电视媒介应当积极探索践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将文化自觉意识贯穿于自身发展的始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要求,这是前所未有地把“文化自信”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杨婴婴 《视听纵横》2010,(5):110-112
2010年我国经济逐步回暖,但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民营资本发展减速现象却屡屡出现,并且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未见快速增长,甚至进入商品消费的过剩时代,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告越来越成熟,受到广告主的追捧,更有人扬言,电视正逐步沦为“第二媒体”,  相似文献   

16.
胡淳  郭思敏  方贤绪 《今传媒》2020,28(1):150-154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输出,一方面,是其积累资本获取更多利益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从思想层面上企图达到霸权地位,传播其价值观的一种文化侵略。我国的文化自信理论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对自己本国文化的一种保护与扶持。在这种形势下的文化自信对于回击文化霸权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其中第五条提到,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文化企业,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一些已经合作多年的方式,首次在文件中得到了肯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民营书业做强做大在未来将是值得期待的.@@七月,是各家生产教辅的企业最忙碌的时候,本期焦点故事栏目推出《中小学教辅应由谁来发行》,作者唐小平就民营发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是一家之言,值得关注.健康类图书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曾经风靡一时,但随着《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一批健康读物及其作者被曝光,近两年健康类图书难振雄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正在实现爆炸式发展.中国的数字编辑正在从事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在传统内容编辑的职业坚守与数字媒体展现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行,一“变”一“守”,亦变亦守.本文从中国数字编辑从业者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浅析科技创新对加强文化自信的作用,试论科技创新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书院”这个起源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组织,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欧美国家。在中国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的背景下,书院文化能够充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可以成为“文明之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书院为载体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聚合、创新、传播、互鉴,通过联合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国际书院联盟”、打造国际“书院之旅”黄金旅游线路、培育“书院游学”人文交流项目等举措,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