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隐逸诗人"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3.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陶渊明一生的行为出处。根据陶渊明"原始情结"从形成到释放的过程,陶渊明的人生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情结"的形成奠定期、压抑徘徊期和回归坚守期。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研究     
主持人语:本刊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首次刊出逯钦立先生遗文《评陶渊明》(手稿),这在当代陶渊明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逯钦立(1910—1973)是当代著名的陶渊明研究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逯钦立就英译《陶渊明集》。40年代撰写《陶渊明里居史料评述》《陶渊明行年简考》《〈述酒〉诗题注释疑》《〈形影神〉诗与东晋佛道思想》等论文。60年代之后,又先后发表《读陶管见》《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等专论及资料。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逯先生在陶诗的校勘、辑佚、考辨等方面成绩尤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6.
自2016年下半年起,《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将开设"陶渊明研究"栏目,特向海内外各界征集关于陶渊明的各类研究成果,包括陶渊明文学作品研究、陶渊明的哲学研究、陶学理论研究、陶渊明接受研究、陶渊明年谱研究、陶氏谱牒研究、陶渊明与中国艺术(书法、美术等)研究、陶渊明与酒文化研究、陶渊明与园林文化研究、陶渊明与域外作家比较研究,等等。本栏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关注陶渊明研究的前沿问题、焦点问题以及新的研究动态,全面推进并深化陶渊明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疑点:陶渊明"一去"多少年?《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高中语文教材对"一去三十年"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这条简短的注释,反映出学术界自古至今的一个争议点:陶渊明"一去",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不管是"十三",还是"三十",都是数字。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其他数字,如方宅"十余"亩,草屋  相似文献   

8.
和腴调和之美其实陶渊明诗歌甚至于陶渊明本人给我们的直观感受,而"调和"这一特点更是体现在了陶渊明的方方面面,诗歌生活乃至于人格都透露着这种和谐,作者通过分析陶渊明的一些诗歌来阐释对于陶渊明"调和"这一特征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姚旭峰 《天中学刊》2013,28(3):70-74
冈村繁《陶渊明新论》和田晓菲《尘几录》皆为海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前者旨在打破"偶像",揭示一个"世俗的陶渊明",后者则梳理陶渊明传播史和手抄本文化,并通过异文研究和文本细读,指出了一个较之传统体认更丰富的陶诗世界。  相似文献   

11.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指出与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涵义相似或相关的"爱"字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再次讨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和其在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中的涵义之间的承接性,最后论述陶渊明"爱"字的独特性,从其在上下文语境和全诗诗意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和做人原则。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萧统曾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影,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的诗歌语言与当时华丽的语言风格有极大的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以陶渊明的125首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陶渊明诗歌的的平淡自然特点、辞格、陌生化三个方面来研究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千秋 《初中生》2007,(35):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琴"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一是陶渊明守静之审美理想的外化,二是陶渊明守真之朴茂心性的写照,三是陶渊明守儒之深邃思想的折射。这些也渐渐沉淀为其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正能量、正趣味和正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多年,经历了"猛志固常在"的青壮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陶渊明也曾作诗"心远地自偏"以自嘲,但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20.
对陶渊明来说,弃绝仕途后归隐田园,是为了实现灵魂的归根和精神的自救。"归田"之后的陶渊明并非有意要作隐士,而是试图在儒释道之外,开创出一种以"美"和诗意为人生追求的艺术化的生存范式。通过对这种生存范式的实践,陶渊明最终由一个漂泊的、苦闷的士人,转变成了一个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诗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