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词义演变问题,并在义位层面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将词义演变的结果分为三类:新义位的产生,旧义位的消亡,新旧义位的转移。认为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较为独特的组成部分,其语义演变主要体现在新义位的产生上。成语新义位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成语本身的复杂性所导致的“望文生义”,隐喻认知模式作用的结果,成语韵律上优越性的促成,人们从俗从简心理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异体成语是汉语成语中争议颇多的一类,一直与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存在着划界问题。异体成语的“异”具体表现为异素、异序、异构、异义、异音、异用,涉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语体、语源、文字等因素。异体成语的大量存在正反映出成语脱雅求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举例对比说明的方法,该文将从成语语义类别的转移、成语语义范围的变化、成语语义的褒贬转化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汉语成语语义的发展特征,以求对成语的复杂语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词由于误解误用也会产生新义,这是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庄子》成语的语义演变,有一部分是由于误解误用而导致的,具体致误因素包括:受儒家思想影响、语境误推、受俗常思维影响、误解关键字词、凸显字面意义等。  相似文献   

5.
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们大多欠缺中国古代汉语知识,同时也受到各自母语文化的干扰,因而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成语书写错误、成语语义理解偏误、成语感情色彩理解偏差、成语句法运用有误、成语语用处理有误是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法依次解决,达到提高留学生成语学习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成语作为词汇中的一类,其显著特征就是用固定的结构形式表达固定的意义。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使成语的语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试图从成语语义变化概况、变化原因以及怎样看待对成语语义变化的规范几个角度来对成语的语义变化作一个阐释。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助于语义场理论,对汉语成语语义场作些探索性的论述。全文分为“狭义的成语语义场与广义的成语语义场”和“语言的成语语义场与言语的成语语义场”两部分。狭义的语义场下分等义、近义、反义、类义等子语义场;广义的语义场,指表示同类事物现象的成语间宽泛的类属关系:凡从静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语言的语义场,凡从动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言语的语义场。最后就成语的语义场嬗变、语义场强度、语义场文化背景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是社会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同时,由于字词义的发展变化,人们所具有的形象思维的方式、求异创新的心理,以及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都导致了汉语成语语义的演变。当然,人们在语用中客观实际的需要是成语语义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深入探究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成语语义的用变及其规范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语既是汉语言的瑰宝,又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但留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多困难,他们对成语语义的理解有偏差,对其句法功能不明确,对成语的搭配也不够清楚。该文从留学生汉语成语的学习偏误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成语学习的三方面的难点,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同样流行于社会的不同词典中,甚至在同一种词典的新旧不同版本中,对相同的一个成语的解释不尽相同,甚至前后矛盾,其原因在于语言具有社会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成语新义的取舍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英语明喻习语通常由一个喻体构建,汉语明喻成语可以通过两个喻体识解本体。双喻体成语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喻词—喻体1—喻词—喻体2"。多数喻体语义相似,少数相关或相反,明喻提取喻体的相互联系对本体进行识解。典型的喻体整合类型是兼具照映网络性质的双畴网络整合。整合方式按喻体的语义关系及结构特征构成"糅合—截搭"连续体,更多的成语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发掘双喻体成语喻体整合的认知机制,对于从汉语出发探寻习语构建及认知的普遍规律与民族差异,提升对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晓霖  赵菁 《现代语文》2006,(9):107-109
导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普通话口语化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的语言.经过时间的雕磨,普通话受各种影响发生了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觉察的新变化,其一就是词语的非本义化.非本义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非本义化,即词语不再延续最初的意义,彻底抛弃原义,只使用新义,如与典故、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由于历史的非可再现性,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其非本义;另一种是部分非本义化,即词语在不偏离原义的情况下添加新义.部分非本义化又可以分为语义多元化和语义泛化两种次类别.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寓意丰富的固定短语,结构要求稳固;与此同时,其也在发展变化;有些成语通过变动内部成素的位置,形成了一组成素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成语,这就是同素异序成语。其中同素异序的近义成语、关联成语、包孕成语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用·异体成语分为异素式和异序式两类。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涉及语音、结构、语义、文字、色彩等语言要素和通俗性、均衡性、准确性、变异性等民族心理,是动态的多元标准和静态的内在规律的协调和整合。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熟语之一,本文主要就成语在使用中出现的语义变化情况有两点:成语语义的曲解谐用,成语语义的误用转正。成语变化的原因是:一是认识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三是语义脱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汉语成语在形式上和语义上的演变。成语形式上的演变包括构成成分的替换和构成方式的变化两个方面。人们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追求语义的简明生动、节律的和谐、结构的严谨以及汉语语义的发展变化和成语自身的特点都是造成成语形式演变的主要原因,其实质正是为更有效实现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对此的角度看,俄、汉成语可分为对应成语和非对应成语两类。所谓俄、汉对应成语,是指基本语义一致的俄、汉成语,如饱经风霜、赴汤蹈火、土崩瓦解、心如刀割等。所谓俄、汉非对应成语,是指语义完全不吻合的俄、汉成语,或者说俄语里有而汉语没有的相应对应成语,或者汉语里有而俄语里没有的对应成语,如:唇齿相依、绿林好汉等在俄语里就找不到意义与之相吻合的成语。反之,等成语在汉语里也没有意义与之相对应的成语。  相似文献   

19.
成语在音、形、义方面都存在误解误用现象,其中语义误用现象最为突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不明典故是成语语义误用的三个方面。文章以三个容易误用的成语为例,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成语的语义误用现象进行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成语的误解误用现象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20.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在语音、语义、语法诸方面表现程度不同。语音方面最为鲜明。语义方面弱之。汉语成语的非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方面。汉英成语不仅有字面意义组合重合的情况,亦有比喻义重合的情况,而且意义不重合的成语语义文化特征也未必强烈。另外,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