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评家无疑是一帮有话痨的人。世事和人情、新闻和历史、官员和民众、政策和法规,都是他们观察和言说的视域,可谓路见不平,拔笔而起,时评家在人们眼里更像是职业的社会守望者。  相似文献   

2.
张雅娟  张华念 《青年记者》2004,(7):17-17,21
《燕赵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同属于市民生活类报纸,两者在新闻采编、报纸版面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讲求贴近性,力求以平民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两报都重视时评的作用,为此专门开办了时评版,两家的时评版各有特色,办得有声有色,本文拟将两者加以比较,试图得到一些有启发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洪巍  王聃 《青年记者》2009,(20):45-45
近年来,我国报纸时评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但其中的报纸时评重稿现象,越来越引发业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忧虑。报纸时评重稿,即指部分时评撰稿人向多家报纸投稿,最终导致同一篇时评稿件在一家报纸的不同版面,或于同一天在多家报纸上同时刊登的现象。就报纸时评的功能而言,  相似文献   

4.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曾几何时,以都市类媒体为主的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少纸媒将其视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杀手锏。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曾红火过的时评版面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时评到底犯了哪些病?钱江晚报又如何免遭感染?对此,作为经常给该报时评版提供稿件的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报纸时评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但其中的报纸时评重稿现象,越来越引发业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忧虑。报纸时评重稿,即指部分时评撰稿人向多家报纸投稿,最终导致同一篇时评稿件在一家报纸的不同版面,或于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时评走俏,写评论的人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这些时评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喜欢抓所谓的"新闻热点"来大肆炒作,却不能发现真正的重大题材,我们不妨以这次罕见的大雪灾为例子,谈谈时评写手们的失败表现.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时评走俏,写评论的人越来越多,人称时评家或时评写手.然而,这些时评作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喜欢抓所谓的"新闻热点"来大肆炒作,却不能发现真正的重大题材,我们不妨以这次罕见的大雷灾为例子,谈谈时评写手们的失败表现.  相似文献   

8.
从收集的媒体公开征稿函来看,目前国内开办时评版的报刊不少于300家,至于开办时评或类似于时评的评论专栏的报刊就更加广泛. 当前时评现状与问题 1.过度商业化影响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璇  刘航 《今传媒》2011,(6):50-51
本文以《长江日报》与《楚天都市报》时评版文章的比较分析为个案,通过对两报2010年8月15日~2010年9月30日时评文章的数据统计,从评论主体、评论深浅程度、视角选择和舆论监督指向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党报与都市报时评版的特点,以期对两类报纸的时评版建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11.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12.
"旗舰上的汽笛" 近几年,报纸时评有很大的进步.时评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时评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时评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及时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然而,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红极一时的时评版面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而有意思的是,《钱江晚报》在最近一轮改版中,时评版面却由原来的每  相似文献   

14.
薛建国 《传媒》2011,(4):64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及时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1,(3):81
<正>本刊讯:国内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本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该书以新闻人的敏锐  相似文献   

16.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治时评是从法律角度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论。作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作品,法治时评肩负着传播法治的使命,如何将法治送抵人心?本文以三篇文章为例,对法治时评语言表达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必须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维两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20.
时评的生命是思想、观点和态度。这种思想、观点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这是因为,时评既要有明确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又要引导和启迪读者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时评才能具有说服力,产生影响力。因此,时评更应该讲导向。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它是以议论时事为主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伴侣”的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的评头论足,它是对新闻事实作出清晰的理性判断,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使人对社会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评价,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