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什么书——培养学生自主择书的能力 1.授其自主择书法.检视阅读也叫略读或预读,这种类型的阅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抓住这本书的重点,并判断其阅读的价值.很多同学在阅读新书时,往往从正文第一个章节开始,却忽视书中很多有意义的信息,如作者介绍、目录、内容简介、序等.事实上,这些信息都是能快速了解这本书内...  相似文献   

2.
认识新朋友     
<正>小朋友们,读一本书就像认识一位新朋友,今天,故事老师要带大家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和一本书交朋友,我们可得一步步来认识它。第一步:识封面仔细观察封面,封面上哪些信息是你认识的,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哪些是你不明白的,也可以大胆地来提问。第二步:读目录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就要学会认读目录。目录,可是这本书的阅读地图,里面藏着不少小秘密,一起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3.
<正>我读书有个习惯,读前要先翻看一下目录,了解一下书的框架,然后基本判定这本书值不值得我读。尽管久闻饶雪莉老师大名,但拿到这本刚出版的《孩子上小学,妈妈该懂的事》后,我依然是这么做的,因为我不想读没感觉的书。该书目录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入学前准备:焦虑的妈妈打好前战;二、幼小衔接期:好老师,妈妈"造";三、习惯养成期:和老师打好配合战;四、小学转折期:孩子的问题都是成长的问题;五、升学关键年:能为孩子做  相似文献   

4.
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曾读过很多图画书,可是很少审视这些图画书中所隐藏的内容,也许是读文字读多了,总觉得文字才是故事情节的推动主线,但看了这套经典的图画书指南,我初步了解了相关的图画书阅读技巧,才知道为什么一本薄薄的图画书能值得细细品味,当我在书中再次阅读曾经读过的图画书时,我真的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一些情节、细节……在童年也读过几本"小人书",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很清晰地记着那些  相似文献   

5.
黄阿番 《福建教育》2013,(11):61-62
《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我向往已久,之前在书报上看过对这本书的介绍。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拜读它。这是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用时10年完成的一部力作。正如本书内容简介中写道:“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的确.吸引读者的不仅是本书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还有作者推心置腹的真诚和引入深省的观点。这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一生阅读的书。  相似文献   

6.
我爱读书了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看见书就讨厌。妈妈为了让我爱读书,就给我买了许多书。可我还是不爱读书。记得有一次,老师让买几本好书看。妈妈带我去买书时,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和《一千零一夜》这两本书《。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里讲了金字塔之谜、UFO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和野人之谜等。《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我只看了一个故事,就被吸引了。一位著名作家说:多读几遍,还会发现许多新东西。我把这两本书读了很多遍。还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我在家闲得没事干,拿起一本《中国典故故事》看。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却打…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学生学会看目录提要 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图书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的书,谁也没有办法全部读完.因此,我经常告诉学生,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首先要看它的目录和内容摘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者对象主要是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的目录或内容提要中找到答案.看了目录提要,然后再决定买不买、读不读.  相似文献   

8.
书的缘分     
傅平凡 《江西教育》2023,(48):14-15
<正>“每本书都要读完吗?”“是专心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一些书?”“书读不懂,要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年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习惯,规定我们该读哪些书,但读书其实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事,我的建议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应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电影要关注字幕、配音、清晰度,买衣服要看设计、面料、版型,看书也要仔细对比出版社、翻译家,多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还要摸一摸书的质感,看一看书的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什么?是征服。或是书征服人,或是人征服书。一本书,读了就放不下,读了就再也无法依然故我,这是书征服了人。一本书,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看了一遍就摸透了底蕴,就洞悉了作者的全部“家当”,这是人征服了书。这些都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阅读的最高境界先是人被书征服,最后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与童话     
前不久我去书店时随口问10岁的儿子要买什么书,以往他总说不知道,可这一次却有着明确的需求——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童话”,因为他从同学那儿看了这套书的其中一本,认为非常好看。书买回来,儿子一头扎入书中,十二本书五天看完。在这其中他每天都把书带到学校去,结果至少有两个同学看了后表示要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买这套书。儿子看完这套书后,又向同学随便借了两本书,拿回家来我一看,还是郑渊洁写的。过了两天,他到邻居家串门,又向同龄的小伙伴顺便借了一本书,令我惊异的是,作者仍是郑渊洁。这使我猛然发现了一个事实:小学生们都…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12.
不做瘦马     
小亲戚来家里串门,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书啊?”这问题问的,书当然是用来读的了。不过,也有人用很多书来装点门面,并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抽了几本书,想找出我能在一本书里埋头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他强迫自己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痛苦,然后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啊?”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谁都明白:要读很多书,要旅行很多地方。然而,我在十多年前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别一种感受:读一本书,行万里路。读明白一本书,居然需要行万里路?是的。这是我的一个阅读经历,也是我的做学问的经历。我说的这一本书,就是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杰姆  相似文献   

14.
东写西读     
似水 《同学少年》2010,(6):48-49
大多数荐书者擅长一门技艺,即"书皮学"。大概是并未通读一本书,甚至连目录都未曾看全,只浏览封皮的装帧,摸索着前言附录,便把这本书看得通透,然后同别人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5.
<正>1991年,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发表震惊文坛。整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无法对这本书进行专业的评价,但在那些失魂落魄、孤独无助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这本书还是在高中课本上,开篇第一章作为语文科目的必读篇目,值得每一位高中生阅读。但和其他书目一样,当时我只是将读这本书作为任务罢了,从未想过这本书能给年少无知的我带来多大的感悟或者多少感动,读的时候也只是囫囵吞枣。青春年少的我,向往自由,  相似文献   

16.
在小朋友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形,应该怎么办?我想读了这句话,你就知道答案了:坚持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一本书,我也不例外。我喜欢的书是《小学生新概念阅读》,这本书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书里有记事文章、写人文章、写景状物文章、童话寓言文章、抒情议论文章和科普科幻文章。而且,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阅读指导、词汇积累、精彩点拨、阅读训练这几大模块儿。每次读到这本书里的文章之后,我都有许多感想。比如,我读了《爱的力量》这篇文章之后,就感到,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让我们热爱自己的集体。我觉得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17.
那天去访一位初中时教我的老师。几句寒喧后,老师忽间:“最近读了什么书7”最近读了什么书呢?老师问得自然而然,那神情仿佛我不加考虑,便会列出一堆书目来。可是,我一时竟一个也答不上来。报纸算么2杂志算么?咳,那怎么能说得出口。确实好久没有认真地静心来读过一本什么书了。记得当年念小学时,一位同学家中有许多连环画,为了能借来看,不知替他做了多少值日。每有书读,爱不释手,常常被母亲再三地催促:“睡觉了,睡觉了。”很多时候,捧着一本书躲在麦草垛旁可以看上几个小时,的今,很少买书,即使买了,往往束之高阁,尘埃日…  相似文献   

18.
常有老师反映,学校开展阅读的障碍往往在于一些学科教师的误解,这些教师总是把阅读当作语文或外语学科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基本学习能力;他们非常在意学生的答题能力,而把"阅读"当作无足轻重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也没有"阅读",一样学好了数理化,也的确"走遍天下都不怕"——殊不知他这个"都不怕"正是最可怕的东西!这种狭隘的认识误导了很多学生。我在某市做报告,互动阶段,有老师问我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我没计算过,想到一年来写过七八篇书评,于是随口说:"大概七本吧。"没想到后排一位一直伏在桌上瞌睡的30多岁的教师站起来问:"你一年读了七本书,难道不觉得有点浮躁  相似文献   

19.
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关注源于一本书。那时我正读高三,偶然的一次英语阅读理解练习中,一段优美细腻而又流畅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于习惯,我将它摘抄下来。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段文字节选于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这本书就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20.
一、兴趣:打开阅读之门1.教师做好榜样引导作用。支玉恒老师有一句话:"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勤勉培育勤勉,用爱心波动爱心。"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让学生喜爱阅读,善于阅读,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进行大量阅读,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学生喜爱的书。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语文老师,当学生提出想了解的知识,感兴趣的话题,想解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