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自觉,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世界历史为方向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立足现代化、指向共同体、研究世界历史走向,是新时代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历史意义应有的逻辑理路。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作为一般性世界历史与特殊性中国道路相统一的理论逻辑、两种制度根本对立与现代化发展方式认同相统一的现实逻辑、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抑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相统一的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中扬弃现代化与超越现代化直指共同体相统一的目标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百年奋斗史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特点,洞察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以及对发展中国家身陷现代化发展困境的突破。这种超越和突破源于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政治保障、理论优势、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超越性,对于突破“现代化即西化”的固有思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重构世界现代化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哲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实践逻辑的特殊性,在本质论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论上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性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建设美好现代性世界”的时代之问,呈现出具有“中国式”特征的现代性理念,为建构美好现代性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来,学界对此展开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的研究,但既有研究成果广泛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混用误用的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上的相通性,在历史起点、领导力量、根本性质及叙事逻辑上的差异性;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领导力量和方法论上的相通性,在出场语境、本质内涵及现实目标上的差异性。唯有澄清概念前提、划定概念界限,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式的个性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特色;党的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及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理论特色;基于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时代特色。唯有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才能不断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绿色现代化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协同共生为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鲜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总结和自主探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和鲜亮底色,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迥异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绿色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法制化奠基、发展观变革、实践深入、全面协同四个阶段,具有迥异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丰富理论蕴涵。中国共产党探索绿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结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与人民逻辑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历史”观引领绿色现代化探索,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的政治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渊源认识不清、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形态把握不准等问题,甚至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认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为原则,实施“台阶式”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探索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共同发力,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同推进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指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如何立足本国国情实现传统现代化、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应该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发展等方面,成功实践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中国式现代化从为发展中国家开辟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为当代科学主义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和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大创新成果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是基于“社会改良—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一社会变革逻辑脉络进行的历史性嬗变,取得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本、民主、法治、文明和共富等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放置在世界现代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进行考察,建构古今、中西、内外等多个维度坐标的融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与时空超越,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永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引向现实: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守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超越。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的历史经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最深刻的内在规定性,它生成并限定了中国只能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发于“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的中华文明特性之自然展开,是以中华文明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而不照搬、综合创新而成的中华新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百余年中国道路的探索,本质地表现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地聚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自始就与近代以来的中国道路选择、社会发展方向问题密切相联,对其的理解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语境。“中国特色”表达正向、积极的内容,其使用范畴必须严肃、审慎。  相似文献   

14.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邓小平把握住小康思想与现代化在富民上的共同取向,赋予传统小康以现代化的内涵和社会主义的特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一小康社会理论。党的十六大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方法论上说,它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的道路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道路,经过了历史验证和考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呈现出与西方道路模式迥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渐成熟,未来其发展道路和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规范,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仍需要发现更多可行性高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守正创新,走好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实践探索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文明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历经艰辛、持续奋斗开辟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走自己道路的理论深蕴。走自己的路,既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必然抉择,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新征程,从历史、理念、路径三个维度对中国百年奋斗道路加以审视,不断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彰显中国道路特色,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化是每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目标,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与道路,都是由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决定的。在现代性获得世界性权力并在全球扩张后,中国卷入现代化进程中。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其独特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脉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也是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推进,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理论贡献,又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开创了新的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开辟的具有世界共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人民意蕴和世界意蕴。从理论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样态。从人民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致力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世界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社会主义新篇章,彰显实现现代化新可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多重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从立场、宗旨、逻辑和根本价值目标等方面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其话语表达一旦生成,就会自然地嵌入某种自主性的历史进步历程,起到其内在的规约性、引领性。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之理论纲领的确立,是典范性模式、道路意义上社会现代化成功实践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素和基本构成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何以可能的价值理念纠偏与价值基础重置;二是通向人类现代化正道和文明新道的合理性价值实践和价值目标的变革;三是“现代化多元主体并生共在”视域内人类新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多元差异主体并生共在场域价值塑造。这三个方面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勾勒出了“中国式现代性”或“现代性中国逻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深刻的六重逻辑。结合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六重逻辑大抵可分类归为角色逻辑、理论逻辑、道路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使命逻辑,此六重逻辑相互独立而又辩证统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本质规律与内生优势,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脉络、理论韵味、实践意义、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和世界情怀。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六重逻辑,不仅是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际需要,更是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天地,成就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应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