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问政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民主执政的新途径,也是广大网民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新选择,其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网民的理性互动。而现阶段网民非理性的问政不仅破坏两者的互信,更消减了网络问政的权威。探究了问政背景下网民的责任内涵,将责任内化为网民的自我约束,以期成为提升网络问政效果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政治情绪化表达多发,群体性极端行为容易爆发;网络娱乐热点备受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较大。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基本特征是:表达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网络表达引导困难,传播过程参与者众多。文章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滞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从众心理较强;网络信息法律规范缺失,网站监督管理缺位等方面,分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根本原因。并从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植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两个方面,研究推进大学生网络理性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生态是中国民主生态的新形式,形成客观理性的网络政治生态是我们的目标。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水平。当前,中国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着现代性风险与困境。应对风险、破解困境,应以提升青少年思辨力为切入口,让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始终"在场",使青少年牢记身份意识,发挥话语优势,以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4.
网络所固有的特性使得网民参与政治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并且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双重影响,全面评价群体极化的影响,探索造成群体极化的深层原因,是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理性参与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以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功利化、非理性化倾向凸显;参与规范缺失、引导机制匮乏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所固有的特性使得网民参与政治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并且在 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 设具有双重影响,全面评价群体极化的影响,探索造成群体极化的深层原 因,是引导网络政治群体理性参与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出现、迅速发展以及通讯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电子政务的开展,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空间,为政府与大众进行沟通、进行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结实的桥梁。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网络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行为具有非理性等问题,这不仅使得网络真实民意得不到表达与诉求,而且使政府治理受到了挑战。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把我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不断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发表政治见解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出现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本次调查以安徽财经大学部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的方式及态度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唯有加强他们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完善有关政治参与平台,并正确引导网络参与,才可能减少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社会迎来个性化的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利用微博、论坛、博客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对政府进行行政监督,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也不断提升。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并不乐观,虚假新闻、网络暴力、个人隐私泄露等非理性参与现象广泛存在。因此,自媒体时代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应多些审慎与理性。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4):83-86
网络语言暴力是新媒体时代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是当代网民非理性表达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成效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明确网络语言暴力成因的基础上,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监管和法律建设及社会共同参与是正确可行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和谐稳定发展对网络公民的网络参与意识、网络参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公民的培育应考虑:在网络政治动员中培育网民的公民意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锻炼网民的公民技能;在网络文化共建中强化网民的公民责任;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树立网民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12.
网络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公众教育资源。目前网络话语环境公众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垦。自发状态的对话超出了争论、辩理的范畴,怨愤、攻击、粗鄙辱骂色彩等十分刺目。其中以话语"由头"引发网民群体情绪的社会公共角色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如前卫学术话语与公众认同的错位、教育意识缺席对平民造成的感情伤害、公众情绪积压与公共知识分子的一味迎合等,都直接引起和激化了公众情绪的非理性发泄。社会公共角色的教育素养和话语艺术,是提升网络对话平台公众教育功能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出知行不一、动机偏于功利化、稳定性性不足,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等多方面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教育体制、价值观念及家庭教育状况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政治教育体系,改进大学民主管理,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普及政治参与知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话语以传播速度"快"、来源渠道"广"、形式载体"多"、解构功能"显"等特点影响着大学生对其的选择和使用,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话语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和校园现象的看法,但是在某些敏感政治事件中往往却不能理性客观地运用网络话语,更难以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接大学生网络话语不仅是解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传播困境的现实途径,更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把握安全性、差别性和平等性原则,从共同语境培养、话语内容凝练、网络平台运用等方面入手,促进两种话语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大学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舆论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作用变得日益强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空间存在的舆论参与主体不具有代表性、网络舆论主体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网络言论统一性不强等问题,要采取构建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等措施,强化对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主参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主参与是普通网民或网络社团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公共空间为平台,参与政治,表达个人或社团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机关权力运行,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活动。它具有虚拟性、多向互动性、去权威性和离散性、直接性、快捷高效性等特征。网络民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功能,其中积极功能是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大学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舆论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作用变得日益强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空间存在的舆论参与主体不具有代表性、网络舆论主体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网络言论统一性不强等问题,要采取构建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等措施,强化对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等新型传播媒介的涌现,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途径更加广泛,影响日益扩大。在技术、传媒与政治的勾连过程中,网络政治参与下的民粹主义日渐升温。网络政治参与下的民粹主义具有非理性、平民化、极端化、反权威等特点,给政府治理提出了新挑战。要从经济、政治、制度、教育等方面着手研究和解决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提升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9.
网民的热情参与已成为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我国近年来主要的网络热点事件,分析了中国网民参与网络公共热点事件的媒介路径与媒介话语,认为网民参与在根本上改变了热点公共事件的发展轨迹,并对社会产生了多元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的高度发展促使虚拟空间演进为社会文化空间,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为一体。当前,由于网络文化自觉程度不足,网络行为主体在文化选择中出现方向性误判、在政治参与中出现混乱、在意见陈述中出现非理性表达、在群体行为中出现破坏性倾向。基于网络文化自觉建构网络行为规范,体现了网络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理性反思,也反映出了虚拟社会对网络文明的内在追求,有利于推动虚拟社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