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建华 《亚太教育》2019,(12):22-2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耕是劳作、耕田,而读即指阅读,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名人志士。在十分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渗透耕读文化,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将从联系生活,创设知识情境;组织问题解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应用;组织数学阅读活动,优化学生的认知发展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顺应耕读文化的思路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常熟市支塘镇通过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耕读教育、做好乡村阅读推广、建立耕读文化服务体系等进行耕读文化的推广,在促进文明乡村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横亘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耕读教育在新时代是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崭新命题。在新近中央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政策号召下,各涉农高校纷纷将耕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首先对其耕读教育基于文化传承视野的特点进行了剖析,然后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影响耕读教育核心的耕读实践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作者指导涉农高校学生从事耕读教育的亲身体验,提出我国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应注重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搭建校地合作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彰显三农特色以及加强多方沟通协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耕读文化”指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耕读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弘扬、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呢?新集中学结合学情、校情,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耕读”教育课程。一、结合校情设置耕读课程内容新集中学地处农村,家家户户有耕地、菜园、庭院;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了果园、菜园、花园、竹园四大园区,建设了“汉水流域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校外开发了茶园、月季花海、山药小镇、桃花岭等劳动研学基地。这些优势为学校“耕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5.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振兴为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新时代耕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解读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分析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索了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发展路径,即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拓展立足“三农”的耕读教育实践、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在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耕读教育,对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大学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涉农职业院校通过营造耕读教育氛围,加强耕读教育课程建设、搭建耕读教育实践平台等方式,把耕读文化、耕读精神以及耕读劳动融入职业教育全方面、全过程,引导广大高职大学生走进农村、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以专业知识技能助力农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耕读作业在文中是指学生在耕读教育体系中从事相关体验活动的过程。耕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系,涵盖学生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沉浸式”耕读作业要建构体系,明晰任务。其主要特征为具备地域文化印记,带有传统文化烙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助于培育学生田园生活情怀。耕读作业能够凸显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涉农高校积极推动耕读教育落地,已在许多关键方面取得进展。未来还需进一步挖掘内涵,凝聚新时代耕读文化共识;把握多元与统一,规范耕读教育实施;深化模式探索,拓展“大耕读”教育有效途径;健全三方面机制,保障耕读教育高质量实施;立足农业强国建设使命,凝练耕读教育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五育”并举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三劳”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拓宽劳育瓶颈的突破口,从中华耕读文化、中华工匠精神、科学实践精神三方面着力推进“三劳”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0.
冯喜凤 《科教导刊》2023,(22):23-25
农业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课程育人视角梳理农业高校耕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服务人才培养为切入口,分析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服务耕读教育的功能价值以及实现路径,为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闽西培田古民居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创新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通过挖掘、筛选、归纳,取之精华,着重阐述在保护原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古建筑遗产,传承民间技艺文化,挖掘楹联文化,继承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中,发挥其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3.
梁梦玫  原容莲 《广西教育》2023,(12):107-110
本文分析涉农高等职业院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不足、实施形式较为单一、实施条件不够成熟、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论述坚持耕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原则、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耕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耕读结合是中国古代原始简单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几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其实践与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知识分子的贫困,或是山林文化的影响,或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耕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促使了学生的平民化,并是培养道德、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耕读现象的存在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自古存在的,有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耕读文化思想是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传统是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思想渊源。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对曾氏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当今中国家庭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人的美好品质、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针对涉农中职学校耕读教育评价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内容不明确、评价主体不多元、评价方式不丰富等问题,实施构建“全贯穿、递进式”耕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三阶递进”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建“五方联动”的评价主体、构建“立体多维”的评价对策等教育评价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农立国,耕读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农耕经济是塑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根基,"耕读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文明基因一直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道德学养、为人处世乃至各类文化艺术之中,这在永嘉耕读文化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简化-还原”思维主导下,现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过多地倚重于课堂教学,对校园文化、社会因素等关注不够。而复杂性科学关于主体适应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理论观点,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应当凸显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设校园文化、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管理、改善教学服务,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构并完善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简化-还原"思维主导下,现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过多地倚重于课堂教学,对校园文化、社会因素等关注不够。而复杂性科学关于主体适应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理论观点,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应当凸显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设校园文化、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育管理、改善教学服务,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构并完善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中小学耕读教育一体化具有弥合学段衔接和贯通性不足、提升劳动教育体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多重价值意蕴,但其建设过程中面临耕读主体意识与全面发展要求的非一致性、大中小学耕读实践与各方资源配置的非协调性、耕读教育内容设置与实际教学落实的非耦合性等现实困境。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多元主体、把握发展规律、统筹师资建设,优化大中小学耕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政策、交互合作、衔接机制、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