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事"四题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的"和合"思想主要有"太和"、"中和"以及"和平共处"三方面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和"是自然界的常态,"太和"则是"和"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太和"之境."中和"是人们修身的最高准则,人们通过"存养省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去体验、去实践,就能达到"中和"之境.王夫之主张各民族和平共处,既反对少数民族对...  相似文献   

3.
释"酉"     
张聪燕 《现代语文》2008,(5):104-10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是简单地用声训的方式对"酉"字作了解释,因此他没能释岀"酉"的本义,并且错误地认为"丣"是"酉"的古文.本文将对"酉"的甲骨文字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物考察,得出 "酉"的本义是盛酒器,"酉"是"酒"的本字,"酉"不是由" 丣"演变过来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论述了中西方立"象"、取"象"的渊源和发展,对中西方关于"象"的认识论与美学范畴和命题,特别是对中西方关于言、意、象关系进行了认识比较,剖析了中西方在立"象"、取"象"上所追求的不同,提出了中西诗学对"象"的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侧重立象以写意,后者则侧重求象以写实,由此发展了求真、求实、求经验实证的真实再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而中国诗学立象的终极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立言明道不足则立象.  相似文献   

6.
生于十八世纪末(1792年),死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841年)的龚自珍,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很不幸运地碰上了"不合时宜",虽有"少年揽辔澄清志"的抱负,却实在是没有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只好辛酸地"惓矣应怜缩手时",对自己感慨不已.其诗通过"剑"与"箫"两种意象,表现了其极想"狂来舞剑",事实上又只得"怨去吹箫"的慷慨、怅惘、狂豪、幽怨、悲愤、凄惋的无奈心境,反映了那个时代英才寻找自我的艰难及先驱者的痛苦与尴尬.  相似文献   

7.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千古之谜"的"低调"和"高调"消解 --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有关“千古之谜”的一些论点及其论证,仍然被一些论者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重申和发展。古哲早已发现,“自(我指)涉”可产生假句(或矛盾句),这就消解了“初始谎者”悖论(P)。沿着这思路,不难进而指出,“强化谎者”悖论“这语句假”(Q),要么缺值,要么是假。逻辑派自己向来肯定: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这应该包括由“自涉”产生的假句 P、Q),那么,要用含 P、Q 的论证来证明“矛盾句为真”和“判决日常(自然)语言准死刑”也不能成立。这意味着(从逻辑派的低调标准看),“强化谎者”悖论 Q 已遭消解。再者,“仅是矛盾”大别于“矛盾被证”。从辩证“鹰”派的观点,同时也是逻辑派高调标准的“开明”观点看,“矛盾被证”问题仍然存在! 只有我们指出 Q 犯“复合命题”或“矛盾定义”谬误,“千古之谜”才真正(更彻底地)遭消解!以上的分析可同样适用于“这语句不真”(R)的“超二值谎者”悖论。  相似文献   

9.
释"辛"     
此文对甲骨文“辛”字,不同意郭沫若的解释,认为不是黥刀,而是用以剖劈巨木的工具。有新(薪)、析、辟、辨等字可证。引申为刑、法等义,如“大辟”的辟,“辜磔”的辜,也都与剖劈之义有关。比释为黥刀来引申字义更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0.
说"節"     
本文考察了“節”的本义及其相关引申义,并分析了“節”,“卩”,“即”三字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節”原来的意义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普通物理电磁学部分的讲授中,建立"场"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力"和"能"这两条线索为研究静电场以至电磁场的出发点,讲清场的物质性和场与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更有利于正确认识"场"的物质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芙蓉园",杜甫曾在入仕前后几次写到,这些诗作具有"时事化"的动态特点.在"即时"和"非即时"的时间线索中,"芙蓉园"意象空间的变化不仅完整反映了来自杜甫身世体察下的时代变迁和重组,也预示了由"尚情"的"唐音"到"尚意"的"宋调"文学风尚变化趋向;对文学题材的扩展和诗学思维的丰富都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屈静 《华章》2007,(10):156-156
走向对话与交往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将共同面对知识、生活和精神三种不同的世界.基于此所凸现的是知识授受的"风味",生活交往的"意味"和精神沟通的"体味".本文就这三味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用"点差法"求解双曲线的"中点弦"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中点弦"时而存在,时而又不存在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中点弦"不存在的原因,同时给出如何运用数形结合判断"中点弦"是否存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十六大"精神要求"两课"教师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进行理论创新的恒心和教书育人的耐心,而这些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  相似文献   

19.
说从"冃"的几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从"冃"的"冒"、"帽"、"冕"及有关的"胄"、"最"等字,辨析"冃"、"曰"之别,提出现代汉字中应以"曰"代"冃"的主张,理由较为充实,可供汉字改革及整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琼 《文教资料》2008,(14):188-189
"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阵地,本文以"两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两课"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