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契合点,并发掘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雷纳·韦勒克在<文学理论>反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提倡文学的"内部研究".而毛泽东的<讲话>属于对文学的"外部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毛泽东和韦勒克对文学的性质的不同态度,管窥一下学者眼中的文学和政治家眼中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张岱 《文教资料》2008,(26):26-28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运用了双重的互文性策略:与<圣经>及<哈姆雷特>等存在文本间指涉的互文性和在"对话"和"对位"的叙述手法下发生文本内在的互文性.通过该策略小说在宗教文化背景中发挥了对西方文学"弑父"母题的反思,并完成了关于上帝存在与人类信仰等问题存在主义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阿拉比>里,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充分运用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epiphany)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将运用乔伊斯对"精神顿悟"的定义,通过对"精神顿悟"手法特点的阐析,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阿拉比>里的"精神顿悟".在<阿拉比>里,少年"精神顿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少年"自我意识"逐步苏醒的过程,同时也是幻想破灭、认识现实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婚变是爱情和婚姻的坟墓,婚变中女性往往成为了受害者.为了祭奠死去的爱情和婚姻,有些女性选择了复仇.女性婚变复仇因此成为了中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重要命题.现以<美狄亚>和<霍小玉传>个案为例,比较同一母题在不同文学语境下的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龙宇 《初中生》2006,(25):29-31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散文家赵丽宏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阅读这部<文学卷>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他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大家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重现了文学追寻的母题.两位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各自故乡的风土人情,把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也使得两部作品达到精神的契合:追寻理想化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考查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重要启示.把上述文学现象置入<世说新语>所提供的"原生态"环境中,或能加深对魏晋文学演进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2.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交种.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细读--用"文学的眼光" 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会用煽情的教学语言一咏三叹--设法"让学生感动"似乎成了衡量这堂课成功的标尺.而这样的"感动"是没有"根"的,因为不是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涌动,外在于文本的东西太多.只有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揣摩,才能触摸到"永远的思想".感受经典的魅力,必须有"文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入语文课本,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语文>课本第8册中,<山鬼>一文的引入,便是一例,但文中对"于"的注解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史记>不只是一部一流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其实,史学和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文"中见"史","史"中见"文".  相似文献   

17.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大潮已过的九十年代中期,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以寻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寻整个人类的精神心灵之根这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展示了更为丰满的寻根意识和寻根思想.寻根永远是人类文学和文化的母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学者、汉学家宇文所安曾通过某些诗文的勾连,提炼出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在著作中,宇文所安将这一母题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来对待,其"含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最根本的一项,就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尽管其提炼观点的对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文,然而对这一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