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从生态审美的角度看,民族艺术是生态审美者与生态审美对象在审美场域中的耦合对生。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相生共长,递次生发生态审美范畴,即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共生民族生态审美场、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范生民族生态美感、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聚生民族生态审美意象,民族生态审美意象的整生即是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2.
民族语言往往被本民族视为“完美无缺”并引以为自豪,民族语言在其历史过程中总是同民族审美心理同步发展的。民族语言的美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民族文学和民族艺术之中。客观评价民族语言的审美价值,就要正确认识民族语言的审美特征。把外语摒除在民族审美领域之外的作法是狭隘的。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充分领略外语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民族声乐审美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和同化,总结和整理出中国人对审美问题的独特思想和中国审美实践中的独特之处,用以指导我们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4.
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纲 《教育科学》2004,20(2):32-33
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是滋养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而应该融入到整体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的文化。农耕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民族心理长期以来形成执中守正、天道和人道相合的审美积淀,追求人与环境、人与人审美的、诗意的合生态的存在。只有归于自然,合于自然,人的一切才能合乎规律和目的。出于对人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合互融的合一关系,中国诗歌将自然看作家园并纳入了审美和伦理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阐释误读的审美功能,即展示民族文化心理,完善作者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审美观念的理解和交流建立平台。  相似文献   

7.
对审美期待视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审美趣味,建构高尚的审美化,以往有关审美期待视野的揭示大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系统理论,为审美期待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走向审美.人的审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审美实践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审美对人而言无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情感、习俗、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和社会制度中。它不仅成为一种鲜明的民族外在标志,而且积淀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服饰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0.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心理的形成主要受审美态度因素、完美状态因素等的影响;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一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审美心理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法学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如何能够为民族地区输送合格、优秀的法科毕业生,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法制发展进程。法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使命使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者们更为注意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特色。更为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民族法律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Public concerns over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school segregation on immigrant and ethnic majority religiosity have been on the rise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thnic school composition and religious salience, (2)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religious salience and (3) the role of ethnic school composition for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religious salience. We perform analyses on religious salience, one five-point Likert scale item measuring religious salience among 3,612 16-year-old pupils in Belgian secondary schools. National origin was used as a proxy for ethnicity. Ethnic minority pupils in schools with a higher share of ethnic minorities tend to be more religious. This relation holds for Muslim as well as other religious and ethnic minorities. Ethnic school composition also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nt generation and religious salience: second generation migrants tend to be more religious in ethnic minority dominated schools. For ethnic Belgians the association is moderated by their religious affiliation: Catholics tend to be more religious, while non-affiliated ethnic Belgians are less religious in schools with a higher share of ethnic minority pupils.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相对增强,哈尼族平日着装日趋汉化,但在本民族重大的节日,他们仍遵循传统的礼仪和穿着。对哈尼族老、中、青、少的十月年服饰进行田野调查和描述,为研究哈尼族服饰、民间美术、民族文化内涵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川秀美,民风古朴,享有“原生态民族博物馆”的美誉.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这里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增强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意识,加大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保护民族文化村寨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民族文化村寨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15.
用区分第一和第二语言的主要标准衡量,汉语教育对于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采说应视为一种第一语言教育。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学习一种先进文化。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都是为民族的繁荣发展服务的.只不过汉语教育重在发展而民族语教育则重在保护。就宏观整体和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民族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和民族语教育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两种语言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冲突,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较为关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贵州古代、近现代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研究作一略述,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与缺憾,以期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1990年被正式认定为“毛南族”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考察。认为,一方面佯僙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频繁,其显性的文化特征、族群符号在不断消逝;另一方面“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佯僙人认同的冲击,致使族群认同功利性取向不断增加,佯僙人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他们强调隐性的族群符号,即族群的心理边界在族群认同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强化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缅甸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研究视角。缅甸独立后吴努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大缅族主义"价值取向,奈温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忽视民族属性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随后军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如今的民选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更具高度的"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从缅甸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里,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在艺术发展方向上远离母体文化,洋化、汉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本该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已失去了本身特色,这种现状应当引起重视.改变现状,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利于培养有艺术特色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