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7-210
英国一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Lord,1871—1937)(邮票R18a)的祖父是于1842年移居到新西兰的苏格兰人。卢瑟福的父亲是轮箍匠兼农夫,一共有12个孩子,卢瑟福排行第2,他幼年时种过地。卢瑟福在求学时期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才能,在十几岁时获得了到新西兰大学读书的奖学金。他在新西兰大学毕业的时候名列第4(不知前3名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他在大学读书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并且研制出来一个磁性无线电检波器。然而,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67-177
1不幸的童年 英国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Newton,Sir Issac,1642—1727)(邮票N8a),这个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天才,幼年时却颇为不幸。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又是早产儿,他出生那年(1642年),刚好伽里略^G3去世,并差点儿天亡。3年后母亲改嫁,把他留给了外祖父母(继父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死去)。在学校里,牛顿是个古怪、孤僻的孩子,喜欢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风筝、日晷、滴漏之类的器物。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并不显得特别聪明。10来岁时,他在学习上好像还相当迟钝,后来却明显地超过了班上的小霸王——是班里学习的第1名。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6-147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Hendrik Antoon,1853-1928)(邮票L37a,其中HENDRICK里多了一个C)在很小的时侯,生母就死了,他是继母抚养长大的。洛伦兹在阿纳姆上小学和中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同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和有关欧洲宗教改革的书也有很大兴趣。他虽然生长在新教徒的圈子里,但在宗教问题上却是一个自由思想家。他常到当地法国教堂作礼拜,借以提高他的法语水平。1870年洛伦兹被莱顿大学录取时,主要兴趣是数学和物理。1875年他21岁时以最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博士学位,3年后回校任理论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53-54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Darwin,Charles Robert,1809-1882)(邮票D6a)是医生之子,在幼年时代,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出息。他首先攻读医学,但证明他没有学医的才能。他看见别人给儿童做手术,就惊恐不已。他从事神职工作,发现也不适合,父亲怒斥他,认为他将使达尔文家族蒙受耻辱。然而他在读了洪堡^H32。的著作之后,就把博物学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剑桥时,他在这方面的兴趣有增无减,日益深厚。这才是他发迹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0-220
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Watson,James Dewey,1928-)(邮票W6a)是一个神童,在无线电方面显得极有才能,他在15岁时就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47年毕业。1950年,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本打算研究鸟学,但马勒(Muller,Hermann Joseph,1890-1967,美国生物化学家)来到学校后,就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50-153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James Clerk,1831—1879)(邮票M9a)出身于苏格兰望族,他是家中的独子。幼时随父乡居,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科学,不满10岁就随父到爱丁堡皇家科学院听演讲。9岁时,他的母亲息癌症去世,除这件事之外,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4-206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Wilhelm Konrad,1845—1923)(邮票R13a)的母亲是荷兰人。3岁时,跟随母亲迁居到荷兰的阿珀尔多恩城,在那里上学(他因嘲笑一位教师而被一所学校除名)。1865年考入瑞士苏黎世工艺学院机械工程系,随热力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udolf Julius Emmanuel,1822—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学习,后又当了孔特(Kundt,August Adolph Eduard Eberhard,1839—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的门生。孔特教他学过物理,他便决定以物理作为他的事业。他在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当了孔特的助手。孔特接受了德国的聘请,伦琴便跟他去了德国,在物理学许多分科中扎扎实实地工作着。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2-124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Edwin Powell,1889—1953)(邮票H31a)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耳^H3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他在该校时即已获数学和天文学的校内学位;但毕业后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在美国肯塔基州开业当律师。后来,他终于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学,并返回芝加哥大学,在该校设于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从军参战在法国服役以后,他便开始在威尔逊天文台(现属海耳^H3天文台)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做出新发现。他在那里可以使用254cm(100英寸)望远镜,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年。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3-196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Max Karl Ernst Ludwig,1858—1947)(邮票P16a),出生于基尔。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普朗克幼年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这时他的数学才能就已显示出来,为此他以感激的心情回忆他的老师缪勒尔。普朗克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了出众的音乐才能,他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和风琴演奏者。古典哲学,由于它语法严密、寓意深刻,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普朗克大体上准备攻读数学或音乐,甚至古典哲学。关于自己到底攻读什么最好,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3-214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Thomson,Sir Joseph John,1856--1940)(邮票T10a)1856年出生在曼彻斯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家里指望他日后能继承祖业,但他却迈上了科学家的道路。汤姆逊14岁时进人曼彻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本打算学工科,但却对物理学逐渐发生了兴趣。1876年,他靠奖学金进人剑桥大学读书,此后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毕业时的数学成绩名列全班第二。1883年,他接替退休的瑞利^R6N任物理学教授,当时他只有27岁。1884年,他又接替瑞利的卡文迪许0实验室主任的职位,领导该实验室达30余年之久(直到1919年)。英国能够于20世纪前30年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保持显赫的领先地位,主要有赖于他的指导和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2-113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 Karl,1901—1976)(邮票Hga和邮票Hgb)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东罗马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森堡正值少年,但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小学究们大不一样,曾在慕尼黑街上与其他少年多次殴斗。以后,他又热衷于滑雪和登山运动,喜爱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尽管如此,他最强烈的兴趣还是在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83-188
1没有家产的求婚信 1849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Louis,1822-1895)(邮票P6a)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就任化学教授时只有27岁。这位年轻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婚姻大事。他看中了大学校长洛郎的女儿玛丽小姐。他不知道玛丽小姐是否能接受他,但他爱玛丽小姐却是真诚的。于是,他鼓足勇气,首先写了一封信给他未来的丈人,这封信是别具~格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1-222
英国工程师瓦特(Watt,James,1736-1819)(邮票Wga)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里诺克,小时侯体弱多病,不能去学校上学,由他母亲教他读书写字。他患慢性的周期性头痛病,被认为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儿童。瓦特在十几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原先是一个富裕的商人,以后每况愈下,经受艰难的时光。瓦特来到英格兰,最终到达了伦敦。在伦敦他经历了一年的艰苦学徒生涯,学会了使用工具和制造器械的手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0-201
印度物理学家拉曼(Raman,Sir Chandrasekhava Venkala,1888—1970)(邮票R3a、邮票R3b和邮票R3c)的祖上一直是土地出租者,他的父亲是一位物理教师。他的教育完全是在印度获得的。拉曼在马德拉斯的普雷西登西大学里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物理学的金质奖章,1904年16岁的拉曼毕业就获得学士学位。1906年在伦敦《哲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关于矩形孔产生非对称衍射的问题》,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08-109
德国化学家哈伯(Haber,Fritz,1868—1934)年轻时曾在他父亲的药材商行里工作的尝试失败后,像费希尔^F9N一样,他发现自己更喜欢的是化学。他在柏林大学霍夫曼(Hofmann,August Wilhelm von,1818-1892,德国化学家)的指导下攻读化学,他23岁时取得了该领域中的博士学位。1898年受聘为柏林附近的达莱姆大学教授(邮票H1a,邮票H1b和邮票H1e)。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89-190
奥地利-美国物理学家泡利(Pauli,Woligang,1900-1958)(邮票PSa和邮票PSb)1900年4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泡利是个神童,十几二十岁时自学相对论并为德国《数学百科全书》(其它作者都是当时一流学者),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0-111
德国化学家哈恩(Hahn,Otto,1879-1968)(邮票H2a)1879年3月8日出生在莱因湖畔法兰克福郊区的乡村,父亲是一位勤劳质朴、擅长多种手艺的农民,母亲是北部日耳曼民族的后裔。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会干农活,并掌握了好几种手工技术,长大成人后当过玻璃工匠和从事过房屋建筑营造业。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3-143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Gottfried Wilhelm,1646—1716)(邮票L17a,邮票L17b)是哲学教授之子,6岁时丧父。莱布尼兹是一个神童,一生才华横溢。他被称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舢”,或许可以说他是具有相当成就的最后一位通才。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1-212
波美拉尼亚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属于德国的(曾是民主德国的一部分)。在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Carl Wilhelm,1742—1786)(邮票S7a)诞生的时候它属于瑞典,由于那个国家在上一世纪参加了“30年战争”。因此从家世来看舍勒可以认为是德国人,他经常用德文写作。但是他所有成熟的工作是在瑞典做的,故一般认为他是一位瑞典化学家。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1-192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1849—1936)(邮票P9a)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曾学过神学,他起初所受的教育是要他很好地继承这种家庭传统。然而,在神学院上学时,他读到了达尔文跳的《物种起源》,觉得他应该献身的是自然科学而非宗教事业。于是在1870年离开神学院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一数学系,在门捷列夫^M14和布特列洛夫踮。指导下学习自然科学,重点是生理学。1875年毕业后进人外科医学院(后来的军事医学院),立志从事理论医学研究,并在那里的鲍特金研究室工作。1883年他在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884年到1886年去德国和法国进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