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是对爱情、讽谕及感伤等说的调和或折衷,因为各说都有言之凿凿的材料作依据,大都揭示了《长恨歌》这首本身十分复杂的长诗的某些思想因素或内容的某一侧面,双重及多重主题说干脆认为诸说都有片面性,不如兼收并蓄,并致力于探求造成这种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生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人生思考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梳理近几十年《长生殿》主题研究的成果,并概括评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部历史名剧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都是有意义的。爱情说、政治说、人生思考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剧作本身不完全相符。《长生殿》的主题是多元性的,多重主题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无主题说认为只是讲说故事,艺术上十分成功,思想性则说不上什么.泛主题说则认为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任何一种解释或者观点都可视为<长恨歌>的主题,基本上不承认有一个客观存在并相对"固化"的主题或主要思想倾向.双重、多重主题说与无主题、泛主题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基于爱情、讽谕、感伤等诸说难以调和而可能都有所不足而提出的解释,只是无主题及泛主题说更为消极.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几种观点。笔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随着白居易创作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主题转换的脉络是讽刺、同情、感伤、对理想爱情的歌颂。这种转变的原因则是作在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本文从社会心理(包括作者的创作心理)、文本解读及结构形式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并升华到广泛意义),其中还有作者的爱情观的寄托。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8.
一篇《长恨》有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主题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讽喻说,二为爱情说,三是讽喻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双重主题说。产生上述三种不同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和《长恨歌》题材的特殊性,即唐玄宗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有三种意见,即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持讽喻说的文章在对主题作概括时虽略有歧异,或有所侧重,仍不出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范畴。这类文章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长恨歌》当成写实的咏史诗看待,处处对照史实来引证,甚至探賾索隐,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涛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层次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两部分说、三部分说、四部分说、五部分说、两部分九段说等,并且每说之内也多有起始句上的异同,此乃“诗无达诂”之谓也。清代《唐宋诗醇》所提出的四部分说,历史最为悠久,也为现当代许多学者所宗,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层次结构划分法。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存在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隐事主题说等多种观点。本文先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陈述,然后侧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自身对诗的评价以及作品内容来展开分析,论证《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故事所写的一首爱情颂歌,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这一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长恨歌》主题说,提出了新的见解:反腐败。并对“爱情说”、“政治爱情双重说”提出了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爱情说,一是政治讽喻说,一是双重主题说,而我认为爱情说更好更切题。一、杨贵妃杨贵妃的美,如花倾国,她迷倒了一个君王,迷倒了一个长安,迷倒了一个国家,迷倒了一段历史。“杨家有女初长成”,她如亭亭玉立的荚蓉,尚含苞待放,便名动长安,她水袖飞扬,眉目生辉,眼眸里水光点点,愁肠百结,柔情千转,梨涡内笑意盈盈,巧笑倩兮,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被誉为“千古绝作”。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却有很大分歧。古今研究者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题上;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建国以后,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讽谕、爱情双重主题说。 比较上述几种说法,我认为爱情说是符合作品实际的,《长恨歌》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本文拟从新的角度谈谈。  相似文献   

15.
据笔者接触的资料,一九八三年以来研究《长恨歌》的论文近四十篇,一九八五年迄今已见十篇之多。研究的兴趣,可谓与年俱增,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一、除对主题思想的探讨外,开始出现专论艺术成就的文章;二、在主题思想研究方面,似有突破历来的“讽喻”、“爱情”及“双重主题”三说的势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极深的作品之一。然而这部作品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却成了历史学者聚讼纷法的问题,迄今仍无定论。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学者,有的认为该诗是“讥明皇建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有的认为“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洪迈《容斋随笔》连昌宫词条)。前者为讽喻说,后者为爱情说。建国以来,研究者们对个长恨歌》主题展开了几次讨论,各抒己见,相互法难,除讽喻说与爱情说外,又出现了“双重主题”说。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文章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分析,认为它们都有合理的成分,但又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长恨歌》的主题是突出描写李、杨二人生离死别和愁思苦恨,表达了爱情悲剧的主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进行了劝诫。  相似文献   

18.
洪昇是清初的戏剧家,《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的主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以爱国、爱情、双重主题为主。本文将对其创作中的"爱国主题"进行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永格 《教师》2014,(9):126-127
《红楼梦》的主题自小说产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旧红学派的有:明珠家事说、清康熙政治说、雍正夺嫡说、悲剧说等。新红学派:自传说、色空说、爱情说、政治历史主题、市民说和农民说等。当代红学派:批判封建社会说、理想世界幻灭说、封建家族衰亡说、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其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笔者从"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评论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另外,文章还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论述了<长恨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最后,进一步肯定了作品的无限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