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明灿 《学子》2012,(5):30-30
一、批评要尊重事实 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事实,才能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不尊重事实,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如,我班的张闯同学,  相似文献   

2.
大凡做学生的都害怕老师批评,也厌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害怕和厌烦就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当学生受到老师的说教与批评时,这种负担便会转化为"心理超重压力",使学生产生"任尔风吹浪打,我处岿然不动"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祸从口出",又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几乎所有病人都希望药既能治病又不苦口,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糖衣药片;为了提高学生对我们所教的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学生能更好好的接受我们传授的知识或批评教育,为了使忠言不再逆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改变课堂的沉闷压抑;用画龙点睛的总结来解救泰山压顶的死记硬背;用春风化雨的教育来代替电闪雷鸣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核心是"爱心"。表扬,是对学生的"爱";批评,也是对学生的"爱"。为了使批评容易让学生接受,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者必须研究批评的场合、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刘章秋 《学苑教育》2012,(15):11-11
吸引学生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欲望,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要在备课时精心、语言上幽默,批评讲技巧,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总会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班主任常常要运用批评的手段来教育学生。然而不同的批评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批评得"巧",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承认并改正错误;批评失"巧",效果则适得其反。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时机场合及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技巧,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有人把乐学思想定义为":从学生乐于学习的角度,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思想体系。"其实",乐学"就是学生乐于学习,但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主要从学生"厌学"是由哪几方面因素造成的和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两方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由"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我从思想上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黄美虹 《教师》2012,(10):92-92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重在"传道",更重在"育人",使学生在做人方面能够"受益"和"解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让教学产生独特的魅力。本文探讨了人文关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魅力的几个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三度",即设计作业注意"梯度"、"广度"和"参与度",来实现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三再"目标,即帮助学生进行"再感悟",实现内容的"再拓展",有利于学生的"再实践",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课程目标设计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达到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  相似文献   

13.
吴书义 《贵州教育》2012,(20):18-18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一贯批评训斥是不可取的,这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如此下去,就很难让学生改变过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切不可急躁,把学生逼到"悬崖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和喘息的机会。作为教育者,应该学会冷处理,故意回避,让学生有自我反思、内省的空间。这里的"空间"就是"空白",这样的艺术,就是空白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4.
张建中 《上海教育》2014,(33):42-43
"一切为了学生一生幸福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是西南位育中学在创建之初就定下的办学宗旨。2008年,学校又提出"要关注每个学生成长轨迹",坚持为每个学生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激发成长自觉",这个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命题,就是脱胎于对学校办学传统的提炼与校情的认知,与西南位育一以贯之的办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写作内容,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并把思维能力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高,笔者以为,可结合我们的阅读教学,找准"读"与"拓展积累"的洽接点,给拓展积累"化个妆",使拓展积累的内容"粉墨登场",这样学生必然被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一、重视挖掘各学科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民族精神内涵,探索符合学生特色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学校重视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设计出"行、习、赏、唱、礼"五大板块活动,使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继承优秀革命传统、深化爱国主义思想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造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好问、有问题可问。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19.
"一、充分定位与安排预设,使"生成"事倍功半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0.
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逻辑的特定性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关联。这种内在关联意味着问题逻辑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双重契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从主要讲"是什么",到主要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自觉地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将教学从"是什么"全面推向"为什么",使学生在既定知识的基础上有尽可能多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核心问题为顶层问题,层层深入细化,建立起一门课程的问题体系,根据问题逻辑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不仅把大的难题化解为小的问题进行解答,更为重要的是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联系起来,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为学生释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