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2.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群年龄在30岁左右的导演,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导演,并以他们的年轻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新的风貌。与第5代导演们在国际影坛上创造的那种表现中国的“历史画面”和“民族寓言”式的电影不同,“新生代”导演更注重表现当代都市背景下的青春与生命的生存状态。1990年胡雪扬拍摄的《留守女士》是“新生代”电影的早期作品,1994年之后,以管虎的《头发乱  相似文献   

4.
库切的小说《耻》以时间为线性结构,围绕主人公卢里教授及其女儿露茜的耻辱而展开,小说的空间流动与人物的身份建构紧密相连,展现了后殖民时代、后隔离时代白人种族的身份问题和生存状态。本文试从空间角度探讨《耻》中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以及人物身份的建构,以揭示主人公卢里教授和女儿露茜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是由旅居英国的澳大利亚籍导演、记者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拍摄、制作的政治题材纪录片,2016年12月在英国电视台ITV播出,后在各种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中国引起关注。皮尔格不仅仅是一位拥有近60部纪录片制作经验的制作人,还是一位战地调查记者,除了该片,还以导演或者调查记者身份拍摄过《乌托邦》(2014)、《看不见的战争》(2010)、《是谁在与民主为敌》(2007)、《巴勒斯坦仍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9.
徐忠友 《文化交流》2009,(10):21-23
冯小刚因拍摄“贺岁片”而闻名,被许多观众称为“贺岁导演”。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中,无论是前些年拍摄的《没完没了》《大腕》,还是近年来拍摄的《天下无贼》《手机》等,都有一种独特的“冯氏幽默”,让人看后有惊叹,有笑声,也有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戏曲化妆是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化妆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种脸上涂点油彩就行了的做法,通过多年的化妆工作经历,使我更深层次对化妆艺术的理解,重新审视化妆工作的艺术性,提高对化妆艺术的认识。 一、化妆设计与导演的关系 每台戏的化妆设计,设计者必须认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及时代背景,人物的年龄结构变化,其中包括朝代、民族、地域等诸多要领,切不可不作任何分析,凭空想象,进行设计。通过对剧本的理解,首先要与该剧导演进行人物化妆设计的沟通,倾听导演的意见和设想,这样能使全剧人物化妆造型达到统一,使设计者在创作上能有机的结合,接近导演的整体构思,使全剧更完整,更协调,按导演的要求,充分体现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及人物个性。大型传统庐剧“休丁香”剧中  相似文献   

11.
你觉得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一个复杂的人;生,我是一个没有白活的人;死,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鬼”——剧、熊源伟导演、四川省川剧团演出的《巴山秀才》,一举夺得文华编剧、导演、表演等奖项,“巴蜀鬼才”魏明伦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之一。【引子】这次遇到魏明伦是在台湾云门舞集《水月》的演出现场,站在杭州剧院场内过道中,匆匆和他约定作一次聊天。魏先生热情答应,并毫不含糊地说 :“我住在大华饭店2117号房,就是西湖边的那个饭店。”话音刚落,场灯渐暗,我们回到各自座位上,成为《水月》的观众。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  相似文献   

12.
一部鲜活的话剧,不仅是靠剧情发展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或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在全剧排练到演出中导演与演员之间,也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只有摆正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导演和演员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创造好吸引观众的话剧。我团演出的话剧《风驰瑶岗》之所以获得中国戏剧节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正是体现了由导演和演职人员合作创造成功。在长达几个月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也就是演员和导演调整、摆正合作中的矛盾磨合过程,虽然在排练的过程中二者在艺术观点上产生分岐,但是他们的创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我们的艺术创造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所以不断地解决矛盾,获得统一认识,就能够溶合在一起,创造出高水平的演出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演员和导演在参于剧本创造过程中,演员和导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16.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杨执中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性格鲜明且有颇多争议的重要人物,通过出身、经历、科名、家境、癖好、性情等各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到,当时在士林中交游广阔且在诗坛颇具声名的诗人王藻应当就是《儒林外史》中杨执中的原型。吴敬梓将王藻诸多方面的个人信息都带入小说并附着在杨执中的身上,同时又在某些方面作出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关键的便是对于诗人身份的遮蔽和瓦解。诗人身份的消磨使得杨执中只能徒具名士之表而内里却是一片真空,因此他只能通过种种方式对之进行遮掩,这也带来了人物性格更为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并进一步增加了这一人物在矛盾而混乱的身份中的困窘与尴尬。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云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经济年度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府机构履行职能的公务员……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以自己的行为或业绩影响着中国某一方面的建设进程,同时,作为行走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的人物,也都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敬请大家对此栏目给予关注并推荐稿件。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烟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年度经济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文。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府机构履行职能的公务员……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以自己的行为或业绩影响着中国某一方面的建设进程,同时, 作为行走在东西方交会点上的人物,也都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敬请大家对此栏目给予关注并推荐稿件。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可谓风云四起——央视经济频道十年打造的“年度经济人物”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让人们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经济脉搏;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从媒体的责任以及媒体的眼光出发,展现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评选的“年度传媒人物”,则以另一种角度碰撞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本专栏中的人物,有的是名牌企业的打造者,有的是以一种精神感动了社会的个体劳动者,有的是在政府机构履行职能的公务员……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以自己的行为或业绩影响着中国某一方面的建设进程,同时,作为行走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的人物,也都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敬请大家对此栏目给予关注并推荐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