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我国,关于搜查制度的立法简单粗陋漏洞百出,其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司法审查机制、启动搜查的随意性与粗陋的执行程序、辩护权缺位和违背法理的同体监督与非法搜查侵害的权利缺少救济途径。导致搜查制度出现如此缺陷的原因是检控机关人权保障观念淡薄、证明标准和执行程序的虚无化、搜查制度运行中的非诉讼化构造和忽视权利保障与救济。  相似文献   

2.
搜查直接涉及到公民的人身、财产、住宅和隐私等基本权利,各法治国家将对搜查的限制性要求规定在其宪法性文件中,在《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证据法》等中规定搜查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明确了搜查的例外,对非法搜查设置了多种程序与实体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学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同看法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积极意义、现状与不足,认为必须有限制地在刑诉法中正式确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确立非法搜查、扣押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秘密侦查监听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4.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今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趋势必将是日益关注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问题。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特点是:建立在搜查扣押制度基础上的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以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为依据,以"证据禁止"理论为基础,在施行过程中以"法治国原则"和"比例原则"为判断之标准,并通过一系列的判例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但德国的司法设计和证据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尽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被确立在中国刑事诉讼之中,但它在司法实践中却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在重新构建这一制度时,需要明确非法证据的范围、非法取证手段的类别以及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律后果,同时还建立专门的程序性裁判机制,确立非法证据的排除申请、有关排除非法证据问题的司法听审形式、有关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以及排除规则适用后的再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6.
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根据电子证据的存在状态,可以将电子证据分为静态电子证据和动态电子证据。电子证据搜查是在电子时代搜查概念扩张的结果。根据对搜查制度的不同理解,电子证据搜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面对电子证据搜查给传统制度带来的诸多挑战,各国主要有两种应对模式:一是类比适用传统搜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二是制定新的专门规范,以欧盟理事会牵头制定的《网络犯罪公约》最为典型。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电子证据搜查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搜查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直接目的就是收集犯罪证据或查获犯罪嫌疑人.作为一种国家公权力,刑事搜查的实施一般具有很大的强制性,以直接侵犯相对人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和财产权为代价.我国现行搜查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刑事搜查制度,既能发挥搜查的应有职能,又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就成为我国搜查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程序性制裁主要包括排除非法证据、撤销原判以及终止诉讼等制度。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价值取向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弥补实体性制裁之不足、凸显程序法之独立、保障权力机构遵守法律以及进行有效的权利救济等价值。  相似文献   

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源于美国法制,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立法亦深受美国法制的影响。从比较法视角,对中美两国有关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阶段、启动程序、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以及救济程序等程序性内容进行对比与评析,以期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和反思,并探求我国语境下应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而谋求对其改进与完善之道。  相似文献   

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非法证据是否予以否定或者什么样的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的规则,是证据认定规则的组成部分.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的两难选择及学界对此热烈的讨论却促使了有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但这种尝试由于种种制度上及观念上的原因,所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与世界政治领城的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这是自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以来,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修改。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涉及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条文,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予以明确规定。现围绕修正案主要集中讨论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肯定其保障人权和完善法治方面的重大进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探讨和寻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第一部分介绍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论述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二部分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围绕其与两个证据规定之间的关系论述非法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两种理论的对比以及非法证据在量刑程序中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法理基础、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与危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往往酿铸一切刑事错案,造成对被追诉人的巨大伤害。要防范刑讯逼供,还需要从理念与体制上进行创新,主要包括牢固树立人本主义理念、确立无罪推定思维、构建"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的侦查模式和合理控制侦查权。  相似文献   

13.
民事执行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与公权力保全或实现民事权利的制度或者程序,它是判决的保证,而民事执行的救济则是为保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从而进行违法或者不当执法的行为矫正。当前我国的民事执行仍存在不少疏漏,同样救济制度也因民事执行的衍生问题、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尽如人意。文章结合当前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违反了证据的合法性原则,但违反证据合法性的并非都是非法证据,对于这些证据不能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简单的予以排除,在检察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环节可以采取合法的转化手段予以补救。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项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性规定,已经被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所引入。这项规则在起到保障人权功能的同时,客观上也给承担起诉职能的公诉机关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公诉机关必须转换办案观念,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细化操作规则,防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