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李旭 《课外阅读》2006,(11):42-43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相似文献   

2.
花季雨季     
沈老师: 您好!我是理科生,我非常喜欢读文学书,甚至占用课堂时间去阅读。老师说我读的这些书是“闲书”,同学们对我读文学书也不理解,觉得我是个“另类”。  相似文献   

3.
所谓闲书就是黑色七月之后才能阅读并且终身受益的书,所谓不闲的书就是黑色七月之后就可以永远抛开的书。——韩寒同学和老师对读“闲书”的看法唐达:男,初中学生:不是我不喜欢读一些闲书,而是没有时间喜欢,没有权利喜欢,没有心境喜欢,在学校的时间由老师支配着,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回家以后的时间由父母支配,他们希望我高中以后就出国留学,因此每天晚上和周末都请了家教给我补习英语,偶尔也想看一点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幽默笑话什么的,但是被父母逮到就会被训导一通。李菱:女,高三学生:读闲书?那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我平时的课外读物大都是与文化课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习题集、作文精品选等。其他同学也大都和我一样了,周六周日除了补习英语就是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爸爸妈妈都用一双监视特务的眼光盯着你,因此,读“闲书”,呵呵,想说爱你不容易哦。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相似文献   

5.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于语文课的兴趣,仅限于识字。因为认识的字越多,读闲书的困难就越小,免得老是要拿了书去问妈妈,被妈妈发现我不是在做作业而是在读闲书。50年代,男孩子的课余生活实在贫乏得可怜,要不就是一伙人捉迷藏、“官兵捉强盗”,要不就是打弹子、滚铁环、抽陀螺。我因为缺乏运动天赋,便只有找点闲书来读了。那时少儿读物也很少,幸亏我们家住在父亲单位的职工宿舍里,管理图书室的叔叔是我们的邻居,这使我有机会在他们的书架上乱翻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还有些读…  相似文献   

6.
无事读闲书     
<正>古人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无事读闲书,是我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个人提倡的生活情调。何谓闲书?闲书是指没有用的书,供休闲消遣的书,与正业无关的书,旧时常指经史典籍以外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等。唐代王建《江楼对雨寄杜书记》道:"竹烟花雨细相和,看著闲书睡更多。"南唐李建勋《春雨》道:"唯称乖慵多睡者,俺门中酒览闲书。"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  相似文献   

7.
<正>"闲书"就是课外书,是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的书,既包括名著经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范围是很广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让学生读"闲书"呢?因为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杂,怕学生接触后耽误了学习,因此,他们不赞成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  相似文献   

8.
窃读记     
我喜欢读书,尤其闲书。一有时间就看。不过——也许有的时间不允许看闲书呢!做作业窃读姐姐终于要去遛狗了!我瞟了一眼作业,快写完了。于是眼睛又在书架上搜索起来。“我出去的时候不许看书!”姐姐说着,“砰”地关上了门。等脚步声在走廊尽头消失,我连忙拿出《青鸟》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左昌伦 《教师》2013,(11):1-1
数九寒天的夜晚,我更愿意宅在家里,随心所欲读闲书。一段时间下来,我读了好几本写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闲书。这些文化名人,都是学问大家,每一个名字都浸透着风雅;这些文化名人,都曾与教育结缘,有着教书育人的共同经历。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行走,先生们的风采和风骨似乎触手可及。而将书轻轻合上,我只能远望先生们卓尔不群的背影。远望这些先生,最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的学养。  相似文献   

10.
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想法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不少。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认为课外书特别是小说之类的书是闲书,更有甚者认为是“野书”。课外闲书读多了,学生会变散漫,变野了,收不住心了,严重影响学习。即使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也认为课外书可以读,但不能多读,适可而止,否则会影响学习。这几种观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读课外闲书影响学习。因此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家中窃读记     
正人们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父母也经常让我读许多"正经书"。但我并不喜欢读这种"无趣"的书,而是喜欢偷偷看一些"闲书",因此,我就有了窃读的经历。有一天,我在屋里如痴如醉地读着一本《冒险小虎队》,我全神贯注地品味着,甚至连妈妈进屋都没注意到。当我还在津津有味地享受这本书的高潮部分时,妈妈一阵轰  相似文献   

12.
本次“读者俱乐部”来稿相当多,依风十分高兴,看来“偷读闲书”这个话题还真触到了同学们心中的兴奋点。看着一篇篇稿件,依风直感叹:同学们为了读点闲书,不容易啊!与父母斗,与老师斗,见缝插针,转战南北,其苦也难言,其乐也无穷。这些经历,是有趣的,更是值得回味和留恋的。也许有一天,当你无所顾忌地面对自己成架的书却没有了阅读的欲望时,你会特别怀念那些偷读闲书的日子。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偷读闲书也应该有点“讲究”,本期嘉宾孙凌的发言,同学们不妨琢磨琢磨,或许会有所启发。最后,化用一句广告词送给大家:闲书虽好,可不要贪读哦!  相似文献   

13.
[原文]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人,没有天生喜欢读书的,也没有天生不喜欢读书的;没有天生喜欢读闲书的,也没有天生不喜欢读闲书的,对于思想性的书籍同样如此。人不喜欢读书,要么是人错了,要么是书错了。而如果所有的常人几乎都不喜欢读书,如果学术书卷如此地对立于常识和常情的话,几乎可以判定学术的歧误。  相似文献   

15.
龚豪 《考试周刊》2009,(10):61-61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想法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不少。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认为课外书特别是小说之类的书是闲书,更有甚者认为是“野书”。课外闲书读多了,学生会变散漫,变野了,收不住心了,严重影响学习。即使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也认为课外书可以读,但不能多读,适可而止,否则会影响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是幸还是不幸,不得而知。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基础训练、单元自测、综合试卷,扑面而来。真正的课外书,却没有时间去读。不少家长都认为课外书就是闲书,学生要以学业为重,而读闲书则是———不务正业。其实,读“闲书”是每一个孩子学习开始的启蒙,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即使每门功课都考100分,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因为知识学问是相互渗透,触类旁通的。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少年时代不仅学习成绩好,课外书也读得多,比如:比尔·盖茨、张朝阳、李开复。亲爱的家长朋友,希望…  相似文献   

17.
<正>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大师。所谓"大师",指的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是的,他们多为民族的脊梁,其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  相似文献   

18.
作家池莉曾说,她最敬畏的事物有一种,便是闲书——那种真正的闲书。读闲书,不为应付考试、写论文、评职称,或为解工作难题,而主要是满足那种在有些人看来甚为虚无的精神滋养与享受。《闲书闲话》是一本由独具慧眼的人出入“闲书”而汲取提炼智慧之书。作者朱小棣从文字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并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9.
"别样"家访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20.
佟亚东 《下一代》2011,(2):24-24
一日,到朋友家,他的儿子正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书,见我来,打了一声招呼,又埋进了书里。我好奇地问:“看什么好书呢?”孩子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闲书、闲书。”我们落座后,孩子的妈妈皱着眉头说:“你也看到了吧,这孩子就爱读这些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书,一点教育性都没有,我给他买了多少名著经典,他翻两眼就撂那了,你是老师,你说这些书读多了,是不是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