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把握?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争论由来已久。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一个总结。对于这种总结,语文界仍然有不同的意见。如  相似文献   

2.
实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新课标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引进到语文课程体系中来,使其成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五大板块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素质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2011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明晰的界定,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真语文”教育应该在语言文字的感知和运用上下功夫,带领学生在课文文本的语言丛林中探寻。“真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1]。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将于明年先在部分实验区实施。作为现阶段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语文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将把中学语文引向何处?这是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迫切要求了解的。语文改革的众多问题,可以集中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合理定位上来,“新课标”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根本观点,提出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  相似文献   

5.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这样为语文课程定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和理解“课标”过程中,笔者对语文课程性质产生一些疑问。一、“基本特点”是课程性质吗?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性质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令人迷惑不解:“基本特点”显然不是“本质属性”,而“课标”为什么要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下做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论断呢?…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回归文化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要重视挖掘其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8.
对于“语文能力”目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性能的层面,语文能力内在地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应该在“能力”目标上达到统一。对“语文能力”目标的具体内涵加以重新审视,探讨其中工具与人文的交融与渗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突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壤,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让语文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是语文教研界的一件大事。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等方面也有新精神,需要认真学习和探讨。小学数学等学科在2012年秋季已经开始使用根据新课标精神修订过的教材,但是小学语文还在使用原教材。课标有修订,教材却依旧,如何处理原教材与新课标的接轨问题成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本刊记者约请崔云宏和余洪礼两位老师就此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育界,对于何谓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断:本文从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立论.分别论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后从二者的关系中得出结论:语文课程的陛质,只有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这样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对于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已从过去的“工具论”与“文化载体论”转到“人文论”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提出掌握过程的新提法,它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目标达成的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性质、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习方式等几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掌握过程”。对“掌握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教育教学中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标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一、实现自主学习,把“学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自主学习,就是要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块,即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四大传统语文教学形态“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并列成为五大教学形态。在新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单元”,从新课标看,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是对语文课程学习的拓展,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学习空间,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几乎完全相同,而且都提出了由课程性质衍生出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等教学理念。因此,各学段坚持“课程性质”这个语文教学之本,就能保证初高中语文教学内在本质的一致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