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2.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3.
“会证题”是学几何的基本要求.因为无论是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都可以从“证题”中体现出来.由于“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形.这就决定了“三角形”一章承上启下的重耍地位:在知识上.第一册的两章.都是“做准备”;在方法上.先是用“直观方法”.逐渐给出一些证明.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推理的格式,最后给出了“命题”、“定理”、“证明”的基本概念.从“三角形”一章起,开始“正式”学习证明.这里应该告诉大家两点:第一,由于“先入为主”这一认知心理的基本规律,我们一开始就应当掌握“…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只阅不写”,二是“应景伪写”.三是“随兴杂写”.为优效地在课内确保“写”的密度和效度.让“写”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通过“写”来促进“阅读”的交流和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我们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随阅小作”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人教社实验语文教材初三册注:“(终鲜):终于没有。”显然.这儿把“终”字理解成为“终于”。这个解释是很随意的.编者可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句子形式上不美,破坏了文章的整饬美。“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一个对偶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既”和“终”的词性应该相同。“既”是个连词.“终”也应是个连词。最顺畅的解释应该是“既……又”.当成并列来理解.学生基本上不用看注释就能继续通读下去。把“终”解释成“终于”.破坏了原本顺畅的语势.据此可以初步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8.
一幅抽象画     
一天,在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幅抽象画.一会儿工夫,小明就交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看,可上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问.“牛吃草.”小明答道.“草呢?”老师问.“牛把它吃光了.”小明说.“那么,牛在哪儿去?”老师又问.“吃完草,牛便喝水去了.”小明答道一幅抽象画@韩绍章  相似文献   

9.
吴祖万 《语文学习》2010,(7):131-131
2009年7月初.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张一名男子吃面的照片.并配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文字,之后.便有网友相继仿此句式,使“哥做的啥事不是啥.是寂寞”迅速成为网络流行的可套用句式.如“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有人戏称这种句式为“寂寞句式”.戏称发这种帖的网友为“寂寞党”。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易中天:不原谅中国教育 ——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日“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形成了“热岛效应”.进而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这给周边环境甚至整个地球带来了巨大破坏.保护环境.还地球一个绿色空间.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什么是“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呢?  相似文献   

12.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含糊”题是指题意“含糊”、指代“不清”、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它不仅考查了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同学们的思维是否全面周密.解“含糊”题的关键是分类.下面举例剖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议论文的“骨骼”了——没有了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也就无处寄托。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要致力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那么.怎样依托教材优势.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强化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6.
刘小华 《今日教育》2007,(3S):32-32
新学期伊始.不少新教师走上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这些新班主任上任之初都想烧它几把“火”.这种雄心壮志反映了新班主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是“火”一点,出现的情况就有不同:有的“小荷已露尖尖角”.有的却“出师末捷志难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不少新班主任只考虑一味“点火”.而忘记应该如何适时、适当“点火”。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清朝诗人龚自珍(1792—1841)曾经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感叹,同时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回答1~4题:1.造成“万马齐喑”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实施B.“文字狱”的不断出现C.文化专制主义的推行D.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2.在“万马齐喑”状态下,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是A.程朱理学B.王阳明的心学C.“经世致用”的风气D.“天朝上国”的观念3.龚自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目的是A.反对外国侵略B.改革封建制度C.维护清朝统治D.实现个人抱负4.龚自珍的呼吁和主张A.说明…  相似文献   

18.
“快餐店”要有“好厨师”沈志荪如皋市丁北乡成人教育学校是江苏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近几年,他们为了北经济建设培养、培训了1000多名人才,而且做到了“一旦需要.随即培训.马上得用.”所以,这个乡的干部群众称成人教育学校是了北教育的“快餐店”.“快餐店”...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意义不同.应用题是一种“现成”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则是一种“现实”的问题.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依然沿袭的是“应用题”教学的思路.老师们津津乐道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巧妙的解法。而对“解决问题”本身的意义却弃之不顾,久而久之,“解决问题”就不再跟“实际应用”相接轨,而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应用题”了.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有位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那人说:“是干净人.”苏说:“也错了,是脏人要洗澡.他很脏,有必要洗,而干净人没有必要洗.现在你知道谁要洗澡了吧.”那人回答:“是脏人.”苏说:“你又错了,他们都要洗。干净人习惯洗澡.而脏人也该洗澡了.这下到底谁要洗澡呢?”那人说:“两人都要洗.”苏说:“你还是错了,他们都不需要洗澡.干净人根本不需要洗澡,而脏人又不习惯洗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