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2.
就中国古代散文而言,韩愈最具高名,享极盛誉,唐时起即奉为一代文宗,尤以苏轼所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韩文公庙碑》)从道德、文章两方面做出了最高评价,以为文比班马,德配孔孟,当作后世文人楷模。故今人钱钟书称其“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其崇高、隆盛的地位无以复加,罕有匹敌。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曾任吏部侍郎,称“韩吏部”;又谥曰“文”,故后世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存世。韩愈在思想上以尧舜孔孟的道统继承人自…  相似文献   

3.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4.
韩愈     
《中文自修》2007,(7):F0002-F0002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称;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被合称为“韩柳”。  相似文献   

5.
一、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相似文献   

6.
一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郡望是昌黎(今北京市通县东),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丽文风,主张以自由的散体来代替僵死的骈体,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提出“辞  相似文献   

7.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被合称为"韩柳"。  相似文献   

8.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其诗文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散文(古文)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我国一千多年来的散文创作,起着历久不衰的巨大作用。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即今河南孟县西北二十华里的尹村人(现改名苏庄)。尹村是他的祖茔,而韩文公本人则葬在城西十五华里左右的韩家庄后面。因他生前曾当过吏部侍郎,所以人们也叫他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他为韩文公。他生于公元七六八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死于公元八二四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等五个帝王。由于韩愈生前常自称昌黎人,所以他死以后,对于他究为何地人,则是众说纷云,莫衷  相似文献   

9.
韩愈论教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西)人。祖籍昌黎,人们称他为昌黎先生。著作有《昌黎先生集》40卷。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他是当时复兴儒学、反对佛教的旗手,也是新古文运动的中坚,还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曾担任过中央国子学博士、四门学博士和国子祭酒,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并一贯热心奖掖后进,鼓助青年求师成才,有较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他写过《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  相似文献   

10.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被列为“唐  相似文献   

11.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因封昌黎伯,世称韩昌黎。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有建树的教育家。韩愈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在教育事业上的活动也很显著,他曾作过四门博士、国子博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公元768~824),曾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唐以后的写作界,韩愈名声日彰,文人几乎言必称韩。欧阳修云:“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新唐书本传“赞日”:“自愈没,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毁,还是誉,韩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舞台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这一点已经没有人怀疑。“韩昌黎体”这个名称的出现,就是证据。诚然,韩愈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韩昌黎体”不主一端。但是,作家的个人风格,作为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选自《韩昌黎集》。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贞元进士,宪宗时,随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叛乱,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为刑部侍郎。唐宪宗崇奉佛,迎凤翔法门寺佛骨  相似文献   

15.
韩愈先祖占籍迁徙流变与韩愈里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人们对韩愈里籍河阳(今河南盂州),而郡望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并无争议。至五代、北宋两《唐书》一出,则产生了昌黎与邓州南阳二说。昌黎说者后又插入河北唐山昌黎之说。河北唐山昌黎既不是韩愈祖籍,也不是韩愈里籍,充其量是韩愈卒后若干年,其后人徙居于彼;况河北唐山昌黎之名乃韩公卒后600年才产生的,不当与韩麒麟一支北魏时已成名族所居今辽宁古昌黎混同。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因平城在洛阳之北,故一度被称为北京。如《魏书·韩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账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此次上书之时,  相似文献   

17.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18.
《早春》(六年制第十二册第5课、五年制第十册第12课)是唐朝韩愈写的一首七绝。诗题在《韩昌黎集》中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水部”是唐朝的一个官府名称,管理水上交通运输。“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指正员以外的郎官。“张十八”即张籍。是中唐时期以创作新乐府诗歌著名的诗人,和韩愈交往比较密切,因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柳子厚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生活在中唐。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言。《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他与柳宗元,彼此呼应,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在运动中他立下了“摧陷廓清之功”,(李汉《韩昌黎集序》)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套以“文道统一”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并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