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表彰先进人物勤政廉洁、艰苦朴素的事迹中,有些报道屡屡有赞扬把“出国机会”让给别人的描写。例如,某单位点名让一位老同志参加到西欧考察,而这位老同志却递交一份报告,要年轻人去;某厂厂长有许多出国的机会,可以去苏联、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他却不去,让给别人。看到这类描写,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在表彰先进人物勤政廉洁、艰苦朴素的事迹中,有些报道屡屡有赞扬把“出国机会”让给别人的描写。例如,某单位点名让一位老同志参加到西欧考察,而这位老同志却递交一份报告,要年轻人去;某厂厂长有许多出国的机会,可以去苏联、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他却不去,让给别人。看到这类描写,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他们的出国到底是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出国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是,我们的报刊该不该把他们  相似文献   

3.
庄向阳 《今传媒》2006,(5):31-32
网络:倾听读者意见的新通道报道《金领辞职当全职“猫妈妈”》是一条社区新闻,刊登在2006年3月1日深圳一家报纸社区版的头条位置。该报道讲述了居住在福田区长城盛世二期的爱猫人周小姐的故事。全文4个小标题,基本上勾勒出一个爱猫人的形象——“猫咪就像我的女儿”、“辞掉工作专心养猫”、“把主人房让给猫住”、“与猫结缘始于童年”。对于宠物,有人爱,有人烦,本无可非议,而报纸的社区新闻版报道爱猫人也无不可。有疑问的是报道的标题,以及报道中与此相关的一句话:“据周××讲,她原来有一个高薪的工作,年薪30万左右。但为了照顾猫咪,她…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围绕南京栖霞山发现的一幅“飞天”壁画,两家媒体在报道中唱开了“对台戏”。《××晚报》说《中国发现“东敦煌”》,《××日报》则称《专家质疑“东敦煌”之说》;《××晚报》称《国际学者盛赞“东敦煌”》,《××日报》马上来个《考古报道莫炒作》;《××晚报》紧接着以《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专家细释“东敦煌”》、《“东敦煌”为何长期遭冷落》“辟谣”和反诘……一时间,关于“东敦煌”的“争论”变成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6.
俗套者,陈旧的格调也,在新闻稿的题材、角度、格局、表达上都时有所见。且举数例——其一,报道某件动人事迹,爱在开头或结尾说:这件事已在当地“传为美谈”;或者说:“受到了干群的一致赞扬。”其二,一些人物通讯的开头常见到这些说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退休人员或者别的什么人常年坚持义务做某件事,作者往往封之以“编外××”或者“不是××  相似文献   

7.
谈“积累”     
一有这样一个故事: 1984年某省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助理工程师首创了一种热处理材料新工艺,引起了国内外注目。不多久,这位助工竟当上了省政协委员、地区科委副主任。可最后的验证却使入吃惊——原来他是个骗子。写报道的记者是怎样上当的呢?骗子曾拿出国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部分农民埋怨许多商品价格的涨幅高于粮食,出售粮食不再反复翻晒和筛检,含的水分和杂质高了。不法粮贩趁机掺水使杂,市场上便出现了一些质量低下的粮食。在当前的新闻“市场”上,也时常出现一些含有“水分”和“杂质”的消息、通讯,以致部分读者持这样的观点: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人们为什么对新闻持怀疑态度呢?这多半是从他们了解到事件的真象后发生的。譬如,一篇报道说,去年某县的油菜籽获得丰收,平均单产×××斤,而直接生产油菜籽的农民不答应了。因为他们在走亲串友之间,互通情报,根本没有这么高的  相似文献   

9.
积本人在报社工作多年之经验,总结出会议报道的“模糊公式”,供借鉴、参考。会议新闻=“×月×日,××××(单位)在××××(地方)举行××××会议(标题)。  相似文献   

10.
蒋中任 《新闻记者》2003,(10):40-4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两字的现象。“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个制假窝点,将价值××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焚之一炬,群众拍手称快!”受众要问,“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商品竟一把大火烧了,造成“天大的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的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 ,常被以下两类舆论监督的报道所困惑 :“去年 ,我市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共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 ,科局级干部26人。某镇主要负责同志受贿12万元 ,被依法立案查处……”“××县××乡×村×组村民×××、××、×××、×××因赌博 ,昨天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并被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 ,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 ;但对照起来看 ,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 :31个贪官 ,连一个单位、一个姓名都未点到 ,举了一个受贿12万元的事例 ,也只是点到“某镇”为止 ,而且还称之为“同志” ;而四…  相似文献   

12.
时下,娱乐新闻渐成报界一道抢眼的“风景”,关于艺苑“星腕”们的专访报道充斥着版面,以致泥沙俱下,生出种种令人忧虑的“人物专访病”。一是“隐私窥视癖”。此病疫情最严重。“××又爆姐弟恋”、“××真想生个儿子玩”、“宠物小猫‘病故’,××伤心欲绝”、“××领回私生子,舔犊深情赎前罪”、“多年情人走出幕后、××令影迷痛不欲生”、“××裸泳露春光,狗仔队大饱眼福”……凡此种种,无不成为某些“娱记”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的“精彩花絮”,在迎合少数恶俗读者低级趣味的同时,一个记者的良知在自我践踏中扭曲变形。仿佛…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4)
“痛”就在于思想的堕性文/辽宁·赵维曾在电视上收到一条消息,报道说,在×××杯围棋赛中,我国选手×××败在韩国选手李昌镐的手下,痛失挑战××杯的资格。报纸来了又看报纸,也是一片“痛”声。但据赛前专家分析,我国这位选手的“痛失”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又是情...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15.
园地员通讯     
××系统日前召开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五位同志介绍了经验。出席会议的有××书记,×××长×××长。××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 这是近日在一家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读后心头不禁发问,究竟谁是这一会议的主角?无疑,经验介绍者应该唱上角。那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喧宾夺主”呢? 记得周总理生前曾对记者说过,不要把镜头对着我们,要面向群众。为什么时至今日,有些会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个别上级领导的“名位心理”。新闻媒介要报道会议,要看会议质量及其新闻价值。但是有少数领导同志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银屏上有影”。有位县领导,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插话,县广播电台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有一次,县广播电台只在新闻最后提了一句“×××也在会上讲了话”,就很不高兴。第二天一上班,便把宣传部长、广播电视局长、电台台长找去,追查原因。有这种心理的领导同志,要跳出“个人”圈子,从会议目的、社会效益、群众心理、群众利益出发,支持和理解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2年踏入出版界的,其时36岁。尽管当时我已有21年工龄,但“编龄”却是零,又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当年一位朋友曾说我改行走的是一步“险棋”。是的,这等于是一名小学生第一次走进了一座高等学府,确实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一事无成,贻笑大方。也难怪1982年出版界恢复职称评审时,一位评委毫不客气地评价:“×××连评助理编辑的资格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19.
烟台“2.22”海难中,遇险的“辽旅渡7”上81名人员全部被救起,这样的救援是迅速而有效的,且多数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是成功的。但让我费解的是,在这些报道之中,何以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声音:海难救援结束4天,某些媒体上马上出现了所谓新闻观察的大幅报道——《烟台“2.22”海难救援××手机大显神威》。内容大致是宣传某种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20.
相当时期以来,人们谈论在新时期新闻单位如何凝聚采编队伍时,都谈到只有解决“三子”问题,即房子、票子(高工资、高奖金)、位子(职务、职称)。似乎“三子”一解决,一切迎刃而解,人们就会安心,积极地工作了。 后来,人们发现,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有的人到新闻单位工作,显露了才华,单位为了拢住他,不让他跳槽外流,虽然他参加工作才10年左右,“三子”都为他解决了。评了副高职称,提为处级干部,位子有了;工资奖金挂上钩,票子有了;按其职务分给二室一厅住宅,房子有了。可他仍然跳槽了,最后外流到国外去了。为什么?因为,彼山更比此山高,别的单位可以给更优惠的“子”,而你总不能无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